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词
2019-11-27刘莹
刘 莹
(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语文作为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它是文化的载体,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瑰宝,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学习古人思想,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古诗词语文教学方法已经成了必然趋势。而这一立足点应当是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只有学生融会贯通,借助古诗表层内容,逐渐读懂古诗词,这个教学才是真正积极有效的。
1.抓住四个要点,读懂诗歌表层意
1.1 借助标题推测内容。题目是诗歌的眼镜,它蕴含着诸多信息,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是诗歌鉴赏的最好切入点,分析标题就成为了读懂诗歌的首选策略之一。
例如《登高》,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的身处地为“高处”,动作为“登”,登上高处看到的景象就应该是开阔的,以此推测出诗歌可能写的内容。
1.2 知人论世熟悉作者。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不同时期的不同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就算是书写同一个内容,诗人的感触也是不同的。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词作前后期的不同风格。“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阅读时要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1.3 阅读注释帮助理解。诗歌的注释有的介绍背景,提示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的介绍作者,暗示写作风格;有的是对相关词句的解释,帮助读懂诗歌,或者是暗示手法。这些都是读懂诗歌表层意的关键。
1.4 分析重点词语读懂诗歌。读懂诗歌的重要依据是诗歌的主体内容部分,在主体部分中,很多诗会使用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往往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因此对意象进行分析能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如《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代表离别,“晓风”特点是凄冷,“残月”也有分离的意味,这一句就营造出了凄清孤独的离别氛围。除此之外,诗歌中还有一些修饰限定性的词语能暗示诗歌的情感,还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涉江采芙蓉》中的“所思在远道”,“思”字就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是思念之情。通过对这些重点词语的分析,能帮助学生很快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进而读懂诗歌的表层意。
2.将诗歌吟诵引入课堂
真正的中国诗歌是曼声长吟、淡泊宁静、气韵内敛而仪态万方的,而唯有吟诵才能将中国诗歌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吟诵,对古诗文的整体神态、韵味、风格的理解也很可能是偏误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词必须改进教学策略,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强调吟诵,真正让学生读懂诗歌内涵。
吟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记忆;感受母语文化的魅力。所以学习吟诵是体会中国诗歌最好的办法。但吟诵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将诗歌吟诵带入课堂中,结合课堂已有的条件,通过多媒体来配上一些符合古诗词情调的音乐,定会调动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真正的美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拥有文化自信,更加热爱祖国。
3.设计和创建古诗词的教学情境,深入理解诗歌主旨
最伟大的作者,是用他的生命来写他的诗篇的,是用他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的。所以每首古诗词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达到真正理解的境界,老师们需要为学生们设计一些与所教古诗词相匹配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教会学生去体会古诗词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且要让学生主动去挖掘古诗词中的深刻内涵。比如说李白的《蜀道难》,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蜀道的图片,让学生们通过图片了解到蜀道的险峻,从而体会到蜀道之难,并通过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去体会到攀登蜀道的艰难,从而领悟到要勇敢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并不断克服困难的精神等道理。
同时,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大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只有将情境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够强化学生对古诗词中内容的把握,感受作者思想的心情,促进学生情感内涵的提升。
结语
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华人民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的优秀古诗词作品,为我们当代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今,学好古诗词不仅是为了提高在高考中的分数,更多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以引导学生切实“读懂”古诗词,其中,由已知推未知是一种值得借鉴与应用的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