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之我见

2019-11-27罗瑞庆

名师在线 2019年22期
关键词:能动性长方体公式

罗瑞庆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青年巷小学,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学地位,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节奏来进行课程的学习。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理解能力有限,对教师的讲解可能是一知半解,只是为了跟随教师的进度而死记硬背,没有将知识点掌握透彻。久而久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教师讲授的内容,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这对于保持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不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就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的设置情况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一旦教学目标设置得过高,学生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就会产生挫折感;若教学目标设置得过低,学生轻而易举地达到教学目标,就会失去探索的欲望,难以对数学学习难度进行正确的判断[1]。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设置,由简入难,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学难度。采用阶梯式的教学目标既能够兼顾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满足能力较高的学生,有利于激发所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课程的讲解,学生在座位上听讲,这一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数学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家里及教室内寻找自己认为是长方体的物品,并将体积较小的长方体带到学校中来,此过程中不得寻求家长及其他成年人的帮助,也不能通过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搜索,仅仅通过自己对长方形的认识和对课本的预习来进行长方体的寻找。第二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长方体带到了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找到的长方体体积过大或者过重,因此没有带来。教师首先将没带实物过来的学生认为是长方体的物品进行统计;其次将学生带来的长方体进行分类,将质地类似的物品归为一类;最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判断同学们给出的物品是否是长方体。大部分学生找到的都是长方体,但是有的学生带来的是正方体,有的学生带来了四棱柱,还有学生带来了其他形状的物体。在对学生找到的物体进行判断之后,教师结合本节课程的目标进行长方体的讲解,让学生真正透彻地了解长方体的含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同学判断失误的原因,以及该物品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等。教师只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数学学习中。

三、提高学生提问的热情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激发创新的动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保持质疑的心态,敢于质疑教师给出的答案和思路,由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2+4=? 2+4+6=? 2+4+6+8=?2+4+6+8+10=? 1+2+3+4+5+6+7+8+9+10=?”这一系列数字计算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将自己计算的方法讲出来,然后分小组讨论是否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如果教师直接教给学生公式:1+2+3+4+5+6+7+8+9+10=(1+10)×10/2=11×10/2=55,那么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将会直接套用公式,虽然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给出答案,但是他们会失去思考的能力。而采用学生先解答后讨论的方式,部分学生可能会总结出规律1+10=2+9=3+8=4+7=5+6=11,一共有五个11。那么公式中为什么是10/2而不是直接写5呢?学生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时,教师再阐述这样写的原因,学生就能在记住公式的同时,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了。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有时他们对知识点存在疑问却无法进行正确的表达,此时教师要将可能出现的疑问进行罗列,与学生进行探讨。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过于发散,与教学内容相差较远,此时教师要引导其将问题与所学知识点相结合。

四、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模拟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学习氛围之中[2]。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单位的转换使1,10和100这三个数字相等呢?1元钱=10角钱=100分钱,大多数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因为一元钱是他们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面值;还有学生说1米=10分米=100厘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问:同学们能否通过同一单位让等式成立呢?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通过这个场景的转换,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小数点的性质与数字之间的关系。情境教学的方式,能够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与数学教学联系到一起,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拓展思维

在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思维[3]。

首先,形成求同存异的思想。例如,在进行32-8=?的计算过程中,教材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在2-8的过程中2不够减,所以从30中拿出10,12-8=4,再加上余的20等于24。”但是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以用32-2=30,再用30-6=24;或者是30-8=22,22+2=24;抑或是32+2=34,8+2=10,34-10=24。虽然答案是固定的,但是解题的思路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予以肯定,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激发其探索欲和求知欲。

其次,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乘法分配律的问题,教材中所给出的公式和定理大多是可逆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这些公式和定理的逆向可行性进行验证。

结 语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工作,教师要始终保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情境模式、拓展思维模式、鼓励提问等多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有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的过程中,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能动性长方体公式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制作长方体盒子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动性投入研究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两两三三”解决天体问题
三角函数式的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