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抓学生品德教育 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2019-11-27

名师在线 2019年4期
关键词:家校教师应家长

赵 静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生要有“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1]”。小学教师该如何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高尚品德

(一)结合书本内容,给学生正能量的影响

小学课本中有许多正能量的内容,它们有的教人向善,有的启发学生思考,有的直指人心。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如诚实守信方面的《立木为信》,让学生摒弃不守信行为,反思自己是否有过不诚实的时候,让学生能对自己不诚实和不守信行为感到歉疚。这一课教育学生应做到表里如一,在学习与竞赛中不弄虚作假,对自己作出的承诺要努力兑现。又如,在积极进取方面,有《球王贝利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能骄傲,要学习贝利的上进心。另外,在“自立自强”篇、“心系家乡”篇,都从不同角度用有趣、发人深省的故事进行导入,将深奥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形成良好品德。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正能量的内容。《失物招领》是一年级第三单元的导读文字,主题是保护自然环境,教育小学生要懂得爱护地球。在这一主题下,教师可通过童话故事《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失物招领》描写的是一年级小学生在植物园参观时发生的事,教育学生不能随手扔垃圾。将“乱扔的垃圾”写成“失物”是作者的巧妙构思,让学生在简单有趣的故事中,联系自身实际,由他省变为自省,引发学生思考“自己有没有乱扔过垃圾?”“以后自己该怎么做?”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并向其他学生复述课文,最后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浅显道理。

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也存在正能量,如音乐《手拉手》《一对好朋友》让学生在活泼的旋律中,懂得如何与朋友相处,珍惜朋友间的友谊。在《巧巧手》《粉刷匠》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造性教学活动,感受劳动的快乐。

(二)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正能量事例,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

如今,在日常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教师要紧抓机会,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树典型、立形象,使学生向榜样靠拢,使班级形成凝聚力与向心力。比如,教师可在班会上表扬当天值日工作做得好的学生,或表扬有礼貌、讲卫生的好学生和主动帮助别人的好学生。学生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能够受到触动,进而学习与模仿,让思想与行为一致,认识上得到提高,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自我行为的约束,变“他律”为“自律”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是非观念的形成过程中,他们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常有冲动行为;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性格活泼好动,常常因自控能力较差而发生自己不想看到的事情[2]。有的学生自控力虽然强,但处理事情的能力有限,常常好心办坏事。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规则性游戏,让学生学习管控情绪的方法,另一方面应提高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让学生主动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充分理解和体谅学生的言语和行为。这一时期的学生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合力对其进行指导和约束,即以“他律”为主进行教育。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很多教师都认为这一时期的男生普遍比女生难管理,诚然,男生心理发育迟缓,活泼好动,好胜心强,不服管教者比较多。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男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通过竞赛、评比等竞技类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荣誉,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不断约束自身行为,在行动中逐渐获得自律意识。

(二)感知英雄人物,增强责任意识

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英雄梦,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希望自己是拯救世界的“救世主”。故事中的人物是很好的品德教育载体,比如岳飞就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大英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历史故事,品味故事中人物鲜活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让学生懂得自己身为中国人,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礼仪文明,宣传真善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选择适当的学生为代表,帮助教师管理好班级,管理者首先要实现自我管理,不然难以服众。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为学生提供自我改正的机会,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为培养自律意识打下基础。

(三)奖惩分明,培养自律习惯

教师要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行为特征,对学生的自律行为,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定,帮助学生巩固已有认识。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应注意正确教育和适当惩罚,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妥。惩罚的内容一般以获赠(减少)课外阅读时间、为班级做贡献为主,既让学生受到教育,又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管理的意识。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自律要求学生管理自己的言行,尽量不犯错误,遇到困难坚持不懈,面对诱惑不轻易妥协。

三、加强与家长联系,实现家校共育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成果需要家长配合巩固,达到家校教育同步。否则,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有了家长的配合,教育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比如,学校举行学生十岁成长礼,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洗礼,感恩父母的付出以及教师的辛苦。十岁成长礼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八礼四仪”的重要仪式。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手机短信等方式将活动安排与活动目的告知家长,争取取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在成长礼中,学生们着汉服、诵《诗经》《三字经》,并向父母行跪拜礼,向老师行揖礼,感谢父母的养育和老师的教诲之恩。在庄重的仪式中让学生们强化仪式感。在家庭教育氛围里,家长也应配合教师,将教师的要求渗透到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养育孩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实现家校共育。

结 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简称。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秉承持之以恒的原则,构建家校共同教育的桥梁。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的主旨,也是社会应承担的责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重视。

猜你喜欢

家校教师应家长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