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外交70年:回顾、特征和推进路径
2019-11-27黄冶,陶锦
黄 冶,陶 锦
(1.重庆警察学院 警务指挥与战术系,重庆 401331;2.重庆大学 体育学院,重庆 401331)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体育外交的特殊外交优势显著,这是因为体育运动与政治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其与外交的结合源于自身的政治特征与政治功能,国家外交的拓展为体育外交的出现创造了条件[1]。
相比于其他外交手段,体育外交中的博弈行为更普遍,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外交关系的试探中。体育事业与中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体育作为一项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喜爱的活动,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服从政治大局,满足人民需要,并不断赋予新的社会内涵,在当前和平发展的潮流中真正与时俱进、生生不息,体育外交才能在国家关系改善、交流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当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中国由此进入新时代转折点。推动沿线国家体育文化交流、开放、融合,凝聚中国“正能量”,传播中国“好声音”,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问题。审视70年来中国体育外交发展道路,吐故纳新,砥砺前行,探究中国在新国际社会格局下如何利用体育博弈手段、营造体育外交机遇、发挥体育外交功能[2],助力于“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促进体育强国建设,营造大国特色体育形象。
1 我国体育外交70年回顾
体育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依据当时社会现实情况与整体外交战略的变化,中国体育外交工作的重心始终与自身外交处境和国际社会环境息息相关[3]。长期以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和平外交道路不仅促进了自身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还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4]。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音越来越宏亮,中国外交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功。回顾我国70年体育外交发展历程,不仅可以了解我国体育外交多彩的历史,更可以明确未来体育外交的走向。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体育外交中的时期特色、外交特点、纵向表现和横向发展,将中国体育外交划分为5个主要阶段进行解析。
1.1 在试探与破解国际关系中拉开新中国体育外交之序幕
新中国建立之初,外交路线主要遵从“一边倒”战略,以团结社会主义阵营为立场,从建国初至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时期,打开了新中国朝气蓬勃的外交局面。彼时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经历了14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一穷二白,国内经济百废待兴,国际社会环境则遭受着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外交形势相当恶劣。在内忧外患下,新中国选择了体育博弈手段打开外交格局。
这一阶段体育外交发展遭遇到不少阻挠,如1952年在赫尔辛基举办的第15届奥运会,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次奥运之行在奥运会临结束才赶到[5]。1954年,美国控制下的国际奥委会虽然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奥林匹克地位,但是拒绝撤销台湾作为国家奥委会成员,企图在国际奥委会内部制造“两个中国”的既成事实。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统一,新中国于1958年8月19日发表了关于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的声明[6]。
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新中国充分运用智慧应付西方势力的发难。1949年,新中国第一个由学生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2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和第10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7],从此拉开体育外交序幕。新中国体育外交的首要目标是团结社会主义阵营国家。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外国体育代表团的访问,打破了体育外交的窘境。1953年8月,中国运动员吴传玉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4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游泳比赛中摘得男子100米仰泳冠军,这是中国健儿首次在国际级比赛中摘得桂冠[8],中国健儿此后频频在国际体育赛事中摘得金牌。1956年2月,南斯拉夫足球代表队访问中国,受到了毛泽东在中南海的接见。随后,中国也派出了足球代表队访问南斯拉夫并受到了总统铁托的接见。中国通过体育手段与更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达成了友好外交。
在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封锁中新中国广泛并睿智地开展社会主义阵营体育交流,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与风采,还在社会主义阵营打开了外交局面。这一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社会关系正初步形成,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崭露头角。在敏感的国与国外交接触中,是体育博弈手段为新中国试探国际关系和打破外交窘境作出了突出贡献[9],新中国在国际社会站稳了脚跟。
1.2 在“维系和平、反对霸权”中中国体育外交砥砺前行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坚持“反帝反修正”的外交主旨,同时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缔结友好关系。这一时期的国际社会中,两极格局形成,苏联与美国走上争夺世界霸权之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敌视中国,干涉台湾问题,军事武装进入台湾海峡,从南面威胁中国。在北方,因苏联要求设立长波电台与中苏建立联合舰队涉及中国主权,中苏关系迅速从蜜月期走向破裂,于是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合作协议,撤走大批驻华专家,陈兵中蒙、中苏边境[10],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中苏关系随即从破裂走向对抗。在国际交往中,年轻的新中国一时陷于与两个超级大国不和的局面里。
恰逢此时,国际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西方殖民体系瓦解,广大亚非拉国家登上世界舞台,不结盟运动兴起,77国集团成立等一些国际新形势涌现。基于对国际格局趋势和中国不利境地的综合判断,毛主席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11]。中国体育外交的重心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首要任务便由结交社会主义国家转向了团结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
1962年,印度尼西亚组织了第4届亚运会。亚运会筹办前夕印度尼西亚同意了新中国拒绝台湾以“中华民国”名义参加比赛的建议[12]。对此,美国控制下的国际奥委会等组织宣布不承认第4届亚运会来压迫印度尼西亚。为了摆脱霸权主义,1962年9月印度尼西亚首次提出举办属于新兴力量自己的运动会。1963年4月,在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牵头下,巴基斯坦、中国等10个国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经过讨论决定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13]。
1963年,中国派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体育代表团参赛,中国运动健儿打破了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了66枚金牌[14],新中国积极参与的态度受到广大新兴国家的一致认可。196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政变,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政府被推翻[15],大量印尼共产党人遭到批捕下狱。同时,国际奥委会决定封杀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的所有运动员,取消其奥运会资格,新兴国家通过体育博弈手段进行外交斗争的道路遭到扼制,一时陷于困境。但是次年,得益于中国的大力支持,柬埔寨在金边举办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受压制的新兴国家积极响应,踊跃参加。两次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展示了新中国体育发展势头,尤其在乒乓球、举重、体操等未来优势项目上,新中国已经显露实力。同时,在广大亚非拉国家同西方霸权主义的体育外交博弈中[16],中国对新兴力量运动会的鼎力支持和与新兴国家同舟共济的担当赢得了新兴国家的广泛称赞。中国作为“维系和平,反对霸权”的重要力量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中国加深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并在国际社会秩序里掀起了一股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的新潮流。
1.3 在中西关系正常化中中国体育外交开辟“乒乓外交”成功之路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经历了重大变化,外交战略从“反帝反修正”转为“一条线一大片”,外交形势同西方国家外交恢复正常化,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前提条件。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内完成了一大批高精尖工程,“两弹一星”、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苏联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又大搞沙文主义,冷战格局进入苏攻美守阶段[17]。为了挽回这一局面,美国渴望同中国接近共同对抗苏联。
1971年是体育外交史上重要的一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中美两国运动员私下接触中,美国运动员表达了强烈的访华意愿[18]。毛主席经过缜密判断,决定接受其访华。赛会结束数日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受到了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亲自接见,这一举动实现了1949年以来中美第一次民间交往,标志着中美从此打开了“中美两国友好的大门”[19]。尼克松总统随即发表声明,包含解除对华贸易禁令等5项利于中美交往的新举措。通过体育外交博弈的试探,两国领导人发现了共同的诉求,同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次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随着外交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及时调整了外交政策,提出“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一条线”外交战略[20]。通过“乒乓外交”及后续的一系列发展,中美关系的破冰也刺激了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领导人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把握时机,充分运用体育为媒介,邀请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乒乓球队访华,中国乒乓球队也出访了瑞典、法国等,新中国建国20多年来同西方国家敌视对抗的僵局出乎意料地被“乒乓外交”盘活了。依靠频繁的乒乓运动交流作为外交接触的踏板,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其他外交手段达不到的目的,体育外交方法却行之有效,自此我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正常化,进而改变了全球战略版图,中国的国家地位取得了空前的提升。中国“乒乓外交”的巨大成功,让世界各国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体育外交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一时掀起了体育外交热[21],在各国外交工作者中兴起了体育外交研究。
1.4 在重归国际奥委会组织中中国体育外交打开与世界交流的大门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外交呈现出全方位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的特点。而在国际社会中,发展中国家持续壮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显露[22],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旋律。
在这一时期,受到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思想启发,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向国际奥委会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后称之为“奥运模式”的提议。主要为确认代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委员会,设在台北的奥委会正式名称改为“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作为中国的地方性机构,此模式的提出妥善解决了中国和台湾地区共同参加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论难题[23]。197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24]。自1958年新中国退出国际奥委会组织后,中国重新回归奥运大家庭,增进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促进了体育竞技水平国际化,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1989年的一场政治风波后,部分西方国家借机发难,在国际舆论中给中国施加压力,企图封锁、扼制中国的发展,并给即将举办的北京亚运会制造阻碍。北京亚运会的举办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动了中韩、中越关系正常化[25]。在北京亚运会举办前夕,韩国没有同西方国家一起干扰中国,为了表示支持,反而派出了700多人的庞大体育代表团参赛。关系尚不明朗的越南也派出100多人参加北京亚运会,为次年11月越南共产党总书记访华、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铺平了道路[26]。1990年9月,中国按照原定计划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此届亚运会不仅没有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妨碍,反而创造了历届亚运会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记录。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粉碎了西方企图孤立中国的计划。中国回归奥运大家庭并成功举办亚运会,是改革开放成果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表现,中国用新的大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中、在体育外交舞台上开启了广泛交往。
1.5 北京奥运会中中国体育大国新形象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结束后,一方面美国独霸全球推行霸权主义,另一方面西欧、中国、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多极化格局突显。尤其是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国力强盛,在全球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举足轻重,中国开始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多极化为主的广泛交流,中国谋求在新世纪背景下的新平台展示改革开放成就,在此契机下,申请奥运会广纳各国来宾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意愿[27]。1993年,北京首次申办2000年奥运会,以2票微弱差距落选;但中国人民没有放弃,在更全面的筹备后,1998年北京第二次提出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经过慎重的考察,2001年7月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28]。2008年8月,中国圆满举办第29届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是奥运会史上的一场重要体育盛会,200多个成员国(地区)、11 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同时,北京奥运会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外交盛会,搭起了最大的外交平台,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朗、法国总统萨科奇、俄罗斯总理普京等80多位外国政要来到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和相关活动。
在北京奥运会舞台上,中国健儿们摘得51金位列金牌榜榜首,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奥运健儿的风采[29]。与此同时,中国在北京奥运会舞台上展现了新时代开放包容、拼搏进取的正能量形象,中国一改过去落后、贫穷的旧形象,世界各国对生机迸发的中国有了更深刻的新认识,中国爱好和平的大国作风、认真负责的强国形象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可。
2 我国体育外交70年发展特征
2.1 以国家发展为使命发挥体育外交独特作用
作为除安全保障、经济发展之外的第三层面,体育外交也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30]。随着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推进,各国都极大地认识到体育外交战略的重要性,以体育外交作为国家利益发展的踏板,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
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国家发展作为体育外交的行事准则。当前,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方面已经是金牌大国也是体育大国。但是,我国在群众体育方面发展不均衡也不充分,尤其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尚不足够,体育基础设施还有欠缺。根据《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截止到2017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31],相较于欧美部分国家的人均20平方米左右的体育场地面积还有不小的差距。金牌大国并不等同于体育强国,在北京奥运会后的“后奥运”时期,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新时代迈向体育强国外交战略思维和谋划布局[32],伴随着体育事业卓有成效的建设、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中国体育外交的使命从金牌大国转向体育强国,外交策略重心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转移。70年来,中国体育外交的发展以人民利益为使命,从建国之初的团结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到引领第三世界体育赛事潮流反对霸权主义,从拥抱奥运大家庭铺设中国腾飞的大道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中国体育外交的变迁历程就是国家发展方向的缩影。新时代,针对中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转变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全民健身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要义。可以预见,体育外交将以推进全民健身为新的发展主线,勾勒中国梦新篇幅。
2.2 以体育外交为突破口带动整体外交全面发展
中国体育外交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打开体育外交大门,到四海之内皆朋友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辉煌的体育外交之旅给中国体育外交史乃至世界外交史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周恩来总理巧妙地通过体育代表团出访拉近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拉开了新中国外交的序幕。毛泽东主席抓住“乒乓外交”的机遇,依靠运营博弈使“小球推动大球”,铸就了与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伙伴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圆满举办亚运会、奥运会,从而加快了融入世界大家庭的进程。体育作为中国外交的一大“法宝”,为中国数个阶段的外交战略实施打开了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认同项目外交的先驱作用,并发挥了足球外交在国家外交中的特殊意义和突破窗口。“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6年多来,总书记展示了富含体育元素的外交“新时代”,数十次的体育外交活动使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更紧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体育外交塑造了中国外交的新形象,拓展了中国传统体育外交的方式,赋予了中国体育外交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常态”体育外交更以开放、包容、平等的方式拉近了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联系[33]。
2.3 以体育赛事为平台展现体育外交多彩内容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国力持续发展,国际地位稳固提升,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第二极后,至2015年中国GDP总量就激增为日本的2倍。也是在这一阶段,中国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及外部世界可能产生的利益碰撞也在不断增加,在此进程中遭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作为高端信息密集型国际交往平台,是我国公共外交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国家的对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作用[34]。国际体育赛事是一种复杂的包含了体育精神、国家交流理念、赛事产业规范等内容的文化现象,并且体育赛事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来完成外交理念传达。20世纪60年代,中国借助新兴国家运动会为外交平台,与第三世界国家达成广泛共识,引领了第三世界潮流;进入21世纪,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宣扬了崛起大国的新形象。习近平总书记七谈冬奥,对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寄予厚望,借助冬奥会赛事平台深化国际交流关系、提升国家名片形象、促进体育结构升级、推动冰雪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并为进一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3 推进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路径
3.1 激发民间体育交流活力,创建多种体育外交渠道
加强国际民间体育交流,民间交流在体育外交全局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活动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相比较于军事、政治等严肃的外交手段,体育外交更具民间市场也更容易被接受。我国民间组织,以学校、企业、独立机构等非官方组织的国际交流参与还不够,民间交流活力和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民间体育外交往往只是作为国际关系改善与试探的手段。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我国民间体育交流需要制定新目标、达成新突破、促成新面貌,推广国际民间体育交流:扬长避短,开拓传统优势项目国外市场;见贤思齐,通过国际交流对接扶持国内薄弱体育项目发展,优化体育外交渠道,形成多轨运行方式,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博弈能力的多样性、协调性、凝聚性。
3.2 建设体育外交人才梯队,提升高质量体育外交水平
有意识地培养体育外交人才,提高国际体育组织管理参与度,实现“朝中有人”,是掌握国际体育话语权的根本[35]。与其与国际体育组织搭建交流对话平台,不如直接参与国际体育组织的运营,我国应推出更多体育外交人才广泛参与国际体育组织管理当中,尤其应该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个别有潜力的优秀运动员及教练员、体育学学者等人才,提升体育外交质量,进一步参与体育规则制定与革新,保障规则公正维护竞技公平,主动担负大国责任,主导和领导国际体育组织发展。
3.3 优化体育外交格局,丰富体育外交内容
合理配置现有资源优势,优化体育外交格局,将体育外交真正付诸于民族复兴实践之中,促进我国从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牢固体育事业根基,巩固已有的奥运大国地位,延续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进全民健身意识,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36]。与此同时,以体育交流为手段,促进新型国际合作关系,推动国内体育事业成长,拉动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等产业的发展,为体育外交服务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4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拓宽体育外交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横贯亚欧大陆,途经多个不同的文明区,文化差异必然会给“一带一路”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37]。而一带一路始于经贸,深入于文化。体育无国界,体育文化在国家间具有较统一的认可标准,这为跨国家、跨社会制度、跨民族等因素交流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在“一带一路”深化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体育文化交流势必是一个优异的切入点[38],为此,借助官方与民间的协同推进,充分开展广泛的体育外交活动,促进沿线国家信任与尊重,增加区域国家的合作与信任,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拓宽体育外交平台。具体包括:1)借助大型体育赛事平台,大型体育赛事集文化传播、体育竞技、外事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是推广外交影响的良好载体;2)传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丰富中国体育外交内涵,塑造大国独特体育外交形象;3)领导人的体育外交发挥引领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体育外交工作,不仅可以宣扬中国和中国领导人平易近人的亲和力,而且更会拉近与国际社会的距离。
4 结语
我国体育外交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富含中国特色的外交风格,并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与支持。70年来我国体育外交经历了由“突破封锁”“广交朋友”到“拥抱世界”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国家利益为使命发挥体育外交独特作用、以项目外交为突破口带动外交战略全面实施、以体育赛事为平台展现体育外交多彩内容等特征。当前国际、国内都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我国体育外交工作将肩负着前所未有的责任与重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国体育外交工作在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多措并举创建多种体育外交渠道、提升高质量体育外交水平、丰富体育外交内容、拓宽体育外交平台,从而在我国外交事业和国家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