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夜诗歌中的意象
2019-11-27梁慧娟
梁慧娟
蒋寅先生在区分语象、物象、意象、意境时提出:“语象是诗歌本文中提示和唤起具体心理表象的文字符号,是构成本文的基本素材。物象是语象的一种,特指由具体名物构成的语象。意象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意义自足性地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文本的组成部分。”1
意象分为“实意象”和“虚意象”。2在本文中动物意象的虚意象指的是含有动物的比喻,或想象。例如:“树叶飞成了蝴蝶”(《幸福》)、“我用热气哈出一个庭院/用汪汪唤出一条小狗”(《纸人》)等。动物意象的实意象主要指动物的实实在在构成一定意境的意象。本文主要以动物意象的实意象为对象。本文的物象就是具体的自然景物。
也许动物意象与某一物象成为固定搭配同时出现,并不是偶然,是和动物习性有关。而且,最初的文学意象往往先入为主,使人熟稔于心,从而为后来者的文学创作奠下基础。所以有些意象会对观察者唤起强烈的意象特性。暂且不谈那些一看便让人心领神会的独立的意象,这里主要从物象搭配说起。例如:谈到鸟,会涉及巢或者窝;谈到鱼,会涉及网或者鱼钩;谈到蜘蛛,会涉及蛛网……娜夜诗集中有很多这样的搭配,单独的动物意象就已经使诗歌产生绝妙的韵味,与某一物象搭配出现时,往往产生更丰富的意境。
这种动物意象和物象成固定搭配出现的组合形式,在其他诗人那里也不是没有,但很少有谁会像娜夜一样,集中且反复,并在原有意义之外开拓出新的韵味。以致它们成了娜夜诗歌的特异之处。
在古代诗歌中,我们就发现了鸟巢意象融入文学作品的现象。“寒虫入窟鸟归巢,童仆问我谁家去”(唐·张籍《羁旅行》)。黄昏时分,寒虫进洞穴,倦鸟归巢,漂泊的游子被童仆问道,去哪里先住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这句诗除了表达了作者享受田园之乐,还描绘出自己在田野里劳作了一天,看到空中的飞鸟纷纷回归巢穴。此时,想起自己也到了该回家的时刻,于是和飞鸟相伴踏上回家的道路。“巢之于鸟就像人之于家,家的意义除了意味着休息的地方,更重要的意味是亲人,家是有情感寄托的。人们看到鸟的巢穴,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的家,自己的家庭和亲人。”3娜夜诗集中有“鸟”的意象的诗一共有26首,其中普遍意义的鸟有11首,“青鸟”1首、“燕子”1首、“海鸥”3首、“喜鹊”3首。普遍意义的“鸟”的意象出现时,总是与“巢”或者“窝”同时出现。例如:“巢穴收回它所有的鸟儿/那俯冲而来/又弥漫开去的苍茫/为一个低垂的头颅/留下哀悼的位置”(《哀悼——给诗人昌耀》)。以“归巢”的鸟,展示了诗人昌耀的另一种回归,可见娜夜是以看待亲人的方式,哀悼昌耀的离去。“落日把我的视线/拉向天地接壤的地方/看归巢的鸟儿/一一归去”(《斜照》)。通过写夕阳中归巢的鸟,表达对家和亲人的思念。因为“倾斜在夕阳里/在风中/孤独和我一起倾斜/背后无峰”,出门在外的孤独和无依无靠,让人不禁看到归巢的鸟,就想起了家。“小鸟没了家/窝/被风吹跑了”(《空望》)。以“小鸟没了家”暗示空无期待、无望可期,蕴含精神和现实归宿感的缺失。这完全承继了古人关于鸟和巢意象的深意。
天渐渐黑下去
劳动者 象一群群小小的鸟儿
纷纷归巢
每一只小小的鸟儿
是那样应该有个尚好的窝
养养伤
做做梦
(《劳动者》)
这里的巢之于鸟就像人之于家。劳动者“像一群群小小的鸟儿”突出他们的渺小和数量之大,就是这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也都应该有个家,抚平伤痛、怀揣梦想。在这里作者表达了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怀着一种希冀,赞扬劳动者的朴实:“他们所明白的是最简单/最起码的道理/当我们活着劳动/日子啊/应该好些”。
鱼的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鱼’的读音因为与‘余’和‘裕’的读音相近,还因为鱼的繁殖能力远远超过陆地上一般动物,因此‘鱼’代表丰收和富足。”4也许先民最开始食用的不是陆地上的兽,而是河湖中的鱼。毕竟,捕鱼的危险程度要远远小于猎兽。因此,相对于其他食物,鱼的供应大致是相对充沛的。其次,鱼还有婚姻和爱情的含义。闻一多在《神话与诗·说鱼》中说:“鱼是匹偶的隐语”5、“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6、“以烹鱼或吃鱼喻合欢或结配”7、“另一种更复杂的形式,是除将被动方面比作鱼外,又将主动方面比作一种吃鱼的鸟类”8。有的学者认为,“在民俗或自古至今人民的潜意识底层,捕鱼简直和‘猎艳’是同义语。”9
娜夜承袭了“鱼”意象的爱情含义,并通过“鱼”与“鱼钩”“渔网”的成对搭配,把爱情表达得十分独特。“一条殉情的鱼/是钩给它的疼”(《写作》)或(《动机》)。“游成白白胖胖的咸水鱼/游进网月如钩/沉入水底/常有被浪擦伤的皮肉/挂在网上/落网/挺难”(《下海》)。
钓鱼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看。首先,从钓鱼者这一主体来看,是他用诱饵诱导鱼儿上钩,使鱼儿被钓;其次,从客体鱼儿来看,它是因为贪图食物才被钓鱼者抓捕到的。因此,“钓鱼”的意象本身就象征着似鱼被捕猎的一类人的命运。鱼儿上钩,对鱼儿来说是痛苦的,对钓鱼者来说是愉悦的,鱼儿的命运就意味着被他人主宰。娜夜以“鱼”“鱼钩”“鱼网”写出的爱情,有种飞蛾扑火般的惨烈。
鞋子脱我
水得我如鱼 水藻茂密丛生
水是善良
岸是邪恶
嘴是残忍
我遍体鳞光
以腮颂扬世界
一指成钩
十指成网
为食活成食
我是我自己的诱饵
自己的渔夫
细细咀嚼 鲜美
而腥味十足
(《热浴》)
正如闻一多先生谈到的,“鱼”在古代诗歌中常常指代的是匹偶、情侣。“在《诗经》里,涉及到寻找美人的诗,常伴有钓鱼,食鱼等方面的描写。10”在《热浴》里,娜夜揭示了“鱼”终要被钓走的宿命——“为食活成食”。由此,揭示了爱情中的女性,为爱而伤,抚平伤口后,却还是奋不顾身,那种甘愿好像挣不脱的宿命。
古代,在七夕相会这个浪漫的节日中,为了庆祝牛郎织女的相会,出现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除了向牛女二星拜祭,还产生了七夕乞巧的风俗。正如苏轼诗中所说的那样:“画檐蛛结网,银汉鹊成桥。”(北宋·苏轼《虚飘飘》)二者相映成趣。也就是说,“蜘蛛乞巧”承续了鹊桥的文学意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之后,“蜘蛛”在古代也有爱情的意味。“尤其是蛛丝纷繁交错,正好用来比作情丝绵绵,‘剪不断理还乱’”。11众所周知,翟永明是“黑夜意识”的代表诗人。她诗歌中的“蜘蛛”意象是她“黑夜意识”的象征,承载了女性精神世界的苦乐悲欢,隐喻着女性的生存命运。同时,在她的诗集中也有一两处的蜘蛛是和蛛网一块出现的,例如:“小小的蜘蛛织成网/炫耀什么?你还未看见?你已落入其中”(《重逢》)。12“月光下的女人加紧出击/可共享乐的蛛网/一层又一层浮起”(《失眠之夜的印象》)。13很显然,翟永明诗歌中的“蛛网”象征着女性自己创造的世界,对抗外界(男性);也有爱情之网的含义。而在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一只怀抱银线团的蜘蛛》的诗歌中,“蜘蛛”只是不停劳动的女仆形象,没有人关心她到底在干些什么,揭示的是女性由于无法经济独立而不能实现自己的追求。事实并不是因为她们不够努力或没有梦想,而是因为她们被束缚在家,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狄金森表达了女性的生存困境。”14在娜夜的诗歌中“蜘蛛”总是和“网”同时出现,她在延续蜘蛛与网的爱情内涵之外,又把“蜘蛛”和“蛛网”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赋予新的意义,从而影射时代和国家。“你每个秋天里的故事/都离不开蜘蛛/蜘蛛总是没完没了地结网/听着/听着/我就落网了”(《会讲故事的朋友》)。这里延续了“蜘蛛”爱情的意蕴。“听着听着就落网了”说明被对方俘获真心,陷入爱情,并无法自拔,把爱情中的女性心理展示得淋漓尽致。和翟永明诗歌中的蜘蛛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把“落网”喻为为情所困。“一只被隐喻的蜘蛛/默默织着它的网/它在修补一场过去的大风”(《大雾弥漫》)。这首诗中的“蜘蛛”和“蛛网”是放在“大风”的环境中的。从而影射时代、政治的变化莫测,带有讽刺的意味。
有时是英语
有时是一只蜘蛛
有时是它被大风撕破的网
有时是我们人类称之为胜利的东西
和它明天的阴影
上帝比政治更好
她向太阳下的万事万物朗读一本叫《圣经》的书
她的声音里有一座教堂升起
“我爱我的祖国
虽然他多病……”
(《朗读》)
蜘蛛结网是它的本能,“蛛网”可以说是它生存的全部寄托。放入“大风”的环境中用“网破”隐喻了在国家、时代的激荡中受到责难的一种迷茫感、困顿感。这首诗中的“蜘蛛”在教堂的角落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蛛网”就是它们通往外界的路,也是它们生存的基础。暗涵的是时代的汹涌澎湃致使它的网破了。进而表明整个国家在时代的风起云涌中虽不完美,但依然是最爱的祖国。
如果说单独的意象构成的意境是诗的艺术空间,那么意象与物象的搭配无疑使这个空间更立体。巢之于鸟就像人之于家;蛛网之于蜘蛛喻为情网之于女性;钩之于鱼喻为男性猎艳。通过突出的动物习性类比于人,无疑让动物意象有了更深的内涵。让动物意象搭配物象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强化动物意象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语义。诗歌最注重语言的凝练,用词的妥帖,要想产生新的语义,就要用活的语词,让语词从彼此搭配到彼此压迫,从而让语义得到延伸、扩展。到了意象和意境,凭借那些活的意象的搭配自然产生多层次的意境。例如:教堂角落里的蜘蛛结网代表整个时代人们信仰的缺失(《陪母亲散步》)。物象搭配不失为意象空间立体化的一种方法。
动物意象在娜夜诗歌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蕴系统。从古至今,同一种动物意象的内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的诗人在诗歌中运用同一种动物意象时难免随着个人境遇,经历的不同,蕴含一些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娜夜在诗歌中为一些动物意象开拓了别致的韵味。此外,娜夜诗歌中动物意象构筑了别具一格的西北特色,也许正是建构了恰当的核心意象,她的诗歌才越来越能抓住读者的心灵。
注 释
1.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J〕.文学评论,2002,(3):74。
2.刘京臣:被漠视的猫意象——由《金瓶梅》中的猫意象谈起〔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11):45。
3.曹志亮:《诗经》鸟意象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4.9.潘莉:鱼意象的文化内蕴〔J〕.江海学刊,2000(6):157-158。
5.6.7.8.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19页、126页、130页、133页。
10.杨再喜:中国古典韵文中的鱼意象〔J〕.怀化师专学报,2001,(3):52。
11.杨旭辉:牛女故事中鹊桥、蜘蛛意象探析〔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39。
12.13.翟永明:翟永明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第123页、第104页。
14.陈思:惠特曼与狄金森诗歌中的“蜘蛛”意象——男权主导下的女性意识〔J〕.安顺学院学报,20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