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豪放之气

2019-11-27

读与写 2019年17期
关键词:辛弃疾诗词英雄

赵 永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县委党校 贵州 思南 565100)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词美句精、意境悠长的诗词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在这些诗词精品中,辛弃疾的诗词堪称是我国古代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许多名篇佳作,刚健豪放、慷慨激昂、豪气冲天,久经传唱不衰。

1.辛弃疾诗词创造的时代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美誉,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的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是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年代,是一个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年代。由于北宋政权的腐败没落,在我国东北部崛起的女真族发动对北宋王朝的战争,“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1140年,辛弃疾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出生时,北方的广大地区已经被被金国占领。由于当时的女真族是游牧民族,文明程度相对中原民族较为落后,所以女真人入主中原后,民族冲突比较激烈,中原人民怨声载道,民族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辛弃疾自幼就目睹和感受了种种民族压迫,在他身上打上了深深的民族意识烙印,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更使他从小在心里埋下了反抗民族压迫的火种。

北宋灭亡后,南宋王朝在抗金过程中,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的带领下逐渐取得优势,一度收复了北方的许多失地,抗金形势一片大好。但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为了自身利益,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一味的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在整个南宋王朝,北伐抗金,收复失地,一直是当时仁人志士的伟大梦想,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英雄,时刻梦想着指挥百万大军一路北上,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然而,南宋的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苟安于江南的半壁江山,极力阻扰北伐,辛弃疾一生沉浮于官场的矛盾斗争之中,这对他的生活道路、世界观和诗词创作,都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给他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为他诗词的豪放之气奠定了基础。

2.辛弃疾英雄经历

辛弃疾诗词刚健豪放、慷慨激昂、豪气冲天,读来使人振奋,给人力量,后人评说,辛弃疾诗词有英雄之气,豪迈气息。这与他传奇般的英雄经历有着重要的关系。

辛弃疾出生的年代,中原的广大地区已经被金国占领。辛弃疾家族世代为官,父亲早亡,幼年即随祖父在谯县任所读书。辛弃疾祖父辛赞虽屈身事金,但不忘家国,每逢闲暇,即给辛弃疾讲述“靖康之耻”,要他学文习武,伺机报国。因此,辛弃疾从小苦练武艺,剑法过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夏秋间,金国再次出兵南宋,中原百姓纷纷起义反抗。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投奔山东义军首领耿京,深得耿京赏识,拜为掌书记,掌管义军印信。为收复失地,击退金兵,壮大义军队伍,辛弃疾力说耿京归附南宋,并受命远行数千里,前往都城临安接洽归附事宜。当他完成任务,于返回途中获知义军首领被叛徒张安国杀害时,立即联络王世隆等人,亲率义军五十骑,袭入五万金军营中,生擒叛将张安国,杀退追兵,号召耿京旧部反正,率义军万余人马,南渡归宋,押解张安国至建康斩首。

南归之初十年,辛弃疾对于恢复事业充满信心与希望,他不顾官职低微,不断上书进献谋略。乾道元年(1165年),奏进《美芹十论》(即《御戎十论》)。前三篇论女真虚弱不足畏,具有“离合之衅”可乘,形势有利于我,不利于敌。后七篇提出自治强国的一系列具体规划和措施。乾道六年,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论用人、论长期作战、论敌我长短、论攻守、论阴谋、论虚张声势、论富国强兵、论迁都、论团结,进一步阐发《十论》思想。但是,他的意见得不到采纳,他的恢复计谋也得不到同情与支持。十年间,他只是在江阴通判、建康府通判以及司农主簿上干些不关轻重的职务。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知滁州,开始了南归后第二个十年的仕途生涯。十年期间,辛弃疾仍未被派往抗金前线,相反,却被委派去平定内乱。辛弃疾内心充满矛盾。他既不满意朝廷偃武修文,又竭力为之效忠。既视民为寇,在他历任江西提点刑狱及湖北、湖南、江西各地安抚使时,对茶民、农民暴动进行坚决镇压,又曾奏进《论盗贼答子》,指出民之为盗,乃郡县官吏豪富盗贼为害所致,对于“田野之民”的苦痛寄予深切的同情。不过在这第二个十年中,辛弃疾还是尽职尽忠,政绩卓著。乾道八年,在滁州办荒政,半年大见成效:“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辛弃疾希望国富兵强,再图恢复大计。但南宋统治集团昏庸腐败,他的改革与整顿,“不为众人所容”,终于于淳熙八年受革职处分而退隐。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正当壮年,就被罢官,经天纬地之才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只得回到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瓢泉,长期过隐居生活,直到六十四岁时,才被重新起用,但对他仍不重视。他把满腔爱国激情以及南渡以来的无限感慨和义愤,全部寄寓歌词。正是这些传奇般的英雄经历,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坚韧不拔的建功立业意志,壮志难酬的无奈,铸成了辛弃疾词的主要内容与风格基调,清人王士祯评说辛弃疾词作是“英雄之词”,辛词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表现自己抗金、恢复的志向与情怀。

3.辛弃疾诗词豪放之气浅析

辛弃疾一生了创作了大量的诗词,现存以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辛稼轩诗文钞存》较为完备。他的门生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说:“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宋人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评价辛弃疾说:“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辛词刚健豪放,慷慨激昂,苍凉悲壮,豪气冲天,读来使人振奋,给人鼓舞,后人评说,辛词有英雄之气,为英雄之词。

第一、充满了“英雄”、“男儿”、“风流人物”英雄豪放气息。陈亮在《辛稼轩画像赞》中这样评价辛弃疾:“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动。”其诗词中往往充满了英雄豪气,或以英雄自许,或借英雄以表达扬救亡图存、建功勋伟业的豪迈气息。例如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有:“年少万兜鎏,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他的《满江红》:“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充满着救国靖难、重整河山的英雄壮怀和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体现出不畏强敌、驰骋疆场的战斗豪情。英雄情怀只有在与强大对手的生死较量中,只有在血与火的疆场拼杀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辛弃疾的《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以驰骋疆场、为国捐躯为无尚光荣。辛词中有对率军北伐、收复河山的热切渴望,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剪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茹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中,更有“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之礼赞。

第三、词人还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驰骋想象,塑造出顶天立地、再造乾坤的英雄自我形象,充满着叱咤风云、气壮山河的英雄豪气。他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词人登高北望,看到中原的山河沦落,痛心疾首,渴望像神话英雄一样,抽出“倚天万里”的“长剑”,“挥剑决浮云”,再造清平国。他的《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词人如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手“挽银河仙浪”,将“胡沙”——侵略者一冲而光。他的《满江红·建康史致道留守席下赋》:“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词中塑造的展翅翱翔九天的大鹏形象和炼石补天的女娲形象,都是词人英雄灵魂的升华,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奇情壮采。

第四,辛弃疾的诗词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辛弃疾诗词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贺新郎》“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乃至《兰陵王》“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第五,辛弃疾诗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第六,辛弃疾诗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综观辛弃疾的志向、才干与功绩,辛弃疾绝非一般的文人。宋人刘克庄评价辛弃疾时说:“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正因为他才干卓越,志向远大,才奠定了他诗词的豪放。也正因为他志向远大,才干超群,不被重用,屡遭排挤,曲折坎坷,才决定了他词风的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猜你喜欢

辛弃疾诗词英雄
英雄犬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