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水土保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9-11-27刘国杨
刘国杨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广东 佛山 528216)
引言
水土保持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就当前形势来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现阶段高职水土保持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有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轨、课堂形式守旧单一、教学模式局限性强等,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学生发展,所以笔者就课堂教学改革对策展开探讨和分析。
1.高职院校水土保持课程教学的概述
水土保持属于综合性学科,其中涵盖了环科、环工、农业以及地质等多个专业内容,交叉性较强,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该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等级归属于高等教育,但类型上倾向于职业应用,所以本质上讲水土保持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更多掌握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城市绿化等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现阶段,水土保持教学现状主要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不平衡。很多院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践训练的重要性,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操作能力不强,难以达到将知识转变为技能的目的。高职院校教学核心应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完善实践过程,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渗透情况,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新时期,水土保持课程也应与时俱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1]。
2.高职院校水土保持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强化理论教学。传统水土保持理论教学的特点为知识繁多复杂,深入性强,但内容上与实践应用过程脱轨,不能有效应用到工作岗位中,致使很多高职毕业生需要实习较长时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所以理论教学应在新形势下获得转变。
教学配置上要以“必需”和“够用”作为基本原则,余下的时间能充分应用到实践阶段,确保二者的相辅相成。这也是高职院校与本科教学的区别所在,本科注重理论的深入研究,而高职更倾向于应用过程,所以纯理论知识可以酌情缩减,选取精华部分为后期的实践阶段奠定基础。高职院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修订教材内容,去除杂乱陈旧的知识点,加入新技术和新内容,注重生产、操作以及管理方向的渗透,将水土保持行业中的监理方法、施工流程、监测路径、概预算过程、编制内容作为考察重点,使理论知识更满足于实践应用的属性。
2.2 拓展实践应用。在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时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与理论知识相适应;其二,与市场岗位相契合。所以,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形式展开,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经济投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配置灌溉实训基地、土壤学实训场、施工训练场以及水保实训室等,帮助学生掌握水土保持应用方法,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校企合作是促进实践教学与岗位应用相结合的有有效方法,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将学生送往生产一线参与到工作当中,期间签订用工合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经过校外实训期表现出色的学生应颁发实训证书,企业要优先考虑人才保留,高职院校也能提升就业率,实现企业、学校及学生之间的三赢。
2.3 丰富教学手段。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教学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新时期的教师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从教材入手,转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枯燥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让学生更愿意融入到教学氛围中,为水土保持课程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
一般来讲,信息化教学方法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传统知识以图文、视频及音频的形式展现出来,抽象性的理论知识能更为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短视频还能播放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更为具体的掌握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土壤侵蚀原理》课程为例,教师先播放水土流失的短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接着展示土壤侵蚀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2]。
2.4 推动双师建设。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一对多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促进双师型课堂的建设。应完善师资体系,为教师前往企业进修提供机会,通过实训学习教师能掌握当前岗位上的先进技术,保证学校授课的实效性。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聘请企业的专业员工或技术专家来校座谈,就当前水土保持专业的热点话题和实践技能展开会议,形成双师型教学结构,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教学改革。
结论
总而言之,高职教师应转变传统守旧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完善课堂内容,使水土保持课堂更有趣味性和灵活性,还要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锻炼学生的应用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