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探析
2019-11-27何俏冰
何俏冰
(广东省华海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勇士中学 广东 湛江 524151)
1.学校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1 学校师生对德育教学认知不足。虽然“重视综合素质”、“重视德育发展”等口号在我国的中小学中喊了很多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迫于升学压力,很多中小学校依然将提高文化课成绩作为主要目标来培养学生。上至校长下至老师都缺乏德育教育的相关理念,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升学就有保障,为后期招生、教学奠定基础,而关于学生的德育问题,校长和老师则认为,小学也开设了思想品德教学,这门课程能够解决学生的日常品行问题,无需再花费多的时间去强调德育教育。在此观念下,学生也视成绩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对德育知识的学习也只限于思想品德课程。这种认知下,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也难免会流于表面,一切只为应付考试,很少有人将课程内容践行于生活实践中。
1.2 学校德育课教育方式脱离实际。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德育课,但由于教育方式的落后性,导致德育教育严重脱离实际。一些学校沿袭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只要是国家政策要求的、书本上写的,都能拿来跟学生讲解和说明。一堂课下来,老师负责将该讲解的内容讲解完成,至于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日后在生活中是否践行等,都没有相应的评估标准予以反馈。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只是纸上谈兵,无法贯彻到生活中,不仅也浪费了极其宝贵的德育教育时间,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德育学习积极性。
1.3 学校缺乏德育教育环境。由于很多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度不高,所以,学校缺乏德育教育环境是现阶段很多学校的普遍现象。校长只负责教师管理和组织工作,任课老师只负责自己课程分内的工作,班主任除了代课以外,会稍微安排一些班级活动内容,但大多不会以德育教育为主题思想进行安排。校长和老师的工作态度尚且如此,学校整体德育教育环境可想而知。
2.新时期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2.1 提高全校师生的德育教学认知。行为是建立在认知理念的基础之上的,要提高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首先应该转变全校师生对于德育教学的认知现状。校长、老师应该深刻认识到,综合发展才是学生的最终选择,光有学习成绩而缺乏道德品质的学生,未来不一定会在社会站稳脚跟。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校长和老师也应该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各科老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能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思想品质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老师的思想品德、价值观等会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产生直接影响,老师应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用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鼓舞学生。在老师的良性引导下,学生也一定会认识到德育学习的重要性,以此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学生也能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德育水平进行提升。
2.2 将德育课的作用充分发挥。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除了在所有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之外,思想品德课程应将德育教育做得更加全面和具体。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学习、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得到提升。老师不能只重视理论性教学,同时应该关心学生是否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老师可以通过家访、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各种方式来对学生的德育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后针对这些评价来适当调整后续德育教育方法,以此用评价反馈的模式来促进德育教学的完善和优化,最终将德育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3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学校应从各个方面来塑造自身校园文化,用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来熏陶学生。例如,学校的宣传栏可以定期张贴不同阶段德育教育侧重点内容;学校的广播、网站中可以进行不定期的德育教育宣传;在校内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教育、道德实践学习、传统美德教育等各种活动;举办主题征文活动;举办思想品质优秀班级、优秀学生评比活动等,以此通过各种宣传、活动的模式,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让德育教育、德育学习的种子在老师、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3.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中小学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师生对德育教育缺乏认知,德育教育方式脱离实际,学校缺乏德育教育环境等。为此,校长和老师应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课程渗透、评价反馈等将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举办活动、日常宣传等各种方式来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最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