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何以可能:纪念杜威来华讲学100周年

2019-11-27

文学教育 2019年29期
关键词:杜威个体经验

王 婷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伟大的教育家杜威的著作之一,是一部可以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齐头并称的巨著,作为一个学教育的人,必须多次对它进行仔细研读与推敲,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去拜读的经典。“教育即生长”便是其中的著名论断,它已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传播与接纳。作为活生生的人是需要不断进化与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生长的需求,而这个观点的出现有效地把教育与人联结起来,把人的生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可能性与价值性,使得教育的发展有了依托,教育的核心追求直指人本身,这也符合教育育人的本质属性。

一.生长的需求:教育何以可能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四章中,杜威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论点。现代学者分别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层面对“教育即生长”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论证,而杜威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个观点进行论述的。“教育即生长”,即表明了教育的发展是为了生长的需要;反过来说,只有有了生长的需求与空间,教育才有了立足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有关生长这个话题,需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即什么是生长,生长的目标与意义是什么,满足生长需要达成哪些条件,以及满足生长后的结果与期望是什么。“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1]不成熟是生长的本质表现和首要条件,说明还有空间来供生长,同时也表明它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状态,得不到满足,即在自我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打磨与融合,使自我的空间得到充实与完整,向着完满的方向发展。要满足生长的条件,除了个体要拥有可容纳的空间外,还需要一种获得补偿的力量。要想得到补偿,就必须善假于物,具有相对的依赖性,借助外界来获得发展。但这里需要指明的是,依赖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有自己独立思考力与思维的基础上的可塑性。

人的生长需求要得到满足,需要同时获得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包括个体满足自我需要与自我实现的诉求,这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相契合的。此外,个人的兴趣也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便是对此最好的印证。兴趣与个体的生活经验直接相关,能够得到个体的及时关注与调控。正如克雷明所说:“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并从活动中得到有用的经验”。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杜威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对他们自主性的强调与凸出。外部条件反映到教育上,就是要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与良好的软质环境。硬件条件包括个体学习时所必须的物质资料与基础设施,软质环境则涵盖了一定的人文关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

对生长需求的关注,可以表述为对人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打造,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追求,但其背后的动机更多的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将此折射到更高层面上,教育所要做的不是去关心训练和分数,而是要关注品质与人格的养成,在情感与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人,才是“催生教育的生命之花”。[2]

二.主动作业:经验何以转化

教育何以可能,杜威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人的生长需求与教育是紧密关联的,二者在共促中达至协调与融合。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经验可通过学习者的“主动作业”得到转化,同时成为其内部经验促使个体向前发展。

(一)主动作业的内涵剖析

杜威主张经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经验课程强调与儿童的生长需求相联系,与主体的生活、生产经验相关联。为了使经验课程得到较好的实施,经验得到良好的转化与吸收,杜威提出了“主动作业”的概念。主动作业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复演,是与某种生活方式或活动方式相一致的。主动作业中的“作业”不仅仅是指各种游戏和比赛,还包含有唱歌、阅读、书写、旅行、缝纫、园艺、烹饪等。从这些活动中可以看出,杜威所倡导的课程不只是我们现在教育中的学校文本教育与体育、美育,还包括与学生现在甚至是未来生活息息相关的经验与体验。这不仅指向儿童现有的学习,更多的是为学生步入社会,参与生活提供先导与起点。这一观点与斯宾塞的“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有相通之处,也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终身教育不谋而合。

(二)主动作业的表征方式

杜威主张的“主动作业”是他在课程实施中的一种理想方式,也是在他所创办的实验学校中的课程形态之一。主动作业能够把主体与社会的需要以及它们之间进行的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是非常值得学习与研究的课程理念与方式。主动作业具有以下三个表征方式。

第一个表征方式是符合主体的生长需求。主动作业多表现为一些手工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学习者获得一些技能技巧,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在个体进行手工活动时,首先必须做到的是这些作业须与他们的兴趣相一致,只有做到与兴趣相符合,才有继续的可能性,才有可能获得一个较为连续的发展。在其所进行的手工活动中,还要做到尊重他们的经验。只有与经验生活发生关联,才能为个体的持续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获得日臻完善的发展。

主动作业的第二个表征方式则表现为它是一个中心,是一个科学地理解自然及其生发过程的中心,这个中心会指向科学经验的积累与逻辑思维的训练。比如说让儿童参与园艺活动,并不只是为了一时的好玩和娱乐消遣,更多的是要儿童走向自然,与自然世界亲密接触,了解自然发生的过程,获得一定的园艺技能与对自然的基本认识。

社会生活能够为主动作业的进行创造必要条件,因此,社会生活是主动作业的主要来源之一,可以反映社会上的种种状况与境遇,这是主动作业的第三个表征方式。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展现了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学校这个微缩的小社会中也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3]学生可以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间接地与社会发生联系,而不只是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校通过主动作业的呈现,可以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比如为完成一个项目须与他人进行竞争与合作,这种竞争与合作意识或精神是社会能力或社会品质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通过主动作业,学生能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社会性会获得一定的发展。

(三)主动作业的意义阐释

主动作业的实施,其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与个体的兴趣与生长要求相一致的。主动作业与社会情境相关联,这就有助于学校中的教育与社会中的生活有机衔接,把人类的衣食住行,生产消费等社会基本事务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一定指引。此外,主动作业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经验转化为逻辑形式,进而促使更加全面的思维朝向,使学生在转化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历练。因此,主动作业是一种可靠与可信的经验转化手段与课程实施途径,“主动作业最好地体现了杜威的经验课程理念”,[4]在实际的课程教育中可积极组织与适当运用。

三.游戏:课程何以实施

为获得完满的教育,“鼓励学生进行身心结合的学习”,[3]促使个体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可采取课程这一中介物铺展开来,课程的开发、制作与实施为教育何以可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场域。其中游戏是课程得以实现的一种良好形式,是课程顺利进行的重要载体。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无论是在不同地域之间还是文化之间,几乎都是如此,差异性很小。基于此,才有了探讨游戏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与实施的可能性,才使得对游戏的研究具有了广泛性与可拓展性。

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中,游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此,他倡导学校教育应当将儿童的游戏天性充分利用起来,并通过开展与举办相关的游戏活动来构建丰富的学习情境,以便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做到“从做中学”。

游戏在学校课程中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与开发功能。在我们成年人的眼中,世间一切是有有生命与无生命之分的,但在儿童的世界里,万物都是具有生命特征与气息的,都可以成为他们很好的朋友。这样的态度是课程游戏的首要前提。“游戏的过程,就是赋予事物以符号形式的过程”,因此,借助游戏的力量,可以使儿童完成对符号的认识,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与转变。同时,由于游戏过程中存在着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现象会难以避开,不过也正是在不断地交锋中,儿童的社会交往手段与组织协调能力慢慢丰盈起来,并持续得到优化。最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游戏的方式会发生一些改变,从最初的为了游戏而游戏,逐渐过渡到为获得某种成就感与满足感或是外界的要求而发生转向,即把游戏转向工作,“没有一些游戏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学习”,[1]这也是为了获得实际生活的保障所做出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想法与做法在真实的世界中获得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幸福感”。

四.结语

杜威的理论与思想蕴含丰富且深刻,教育存在的可能性之一便是要适应主体的生长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主动作业的开展,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与激情,转化与传播教育经验,把游戏与工作恰当地贯穿在课程与学校生活中,并使之与社会生活能够有力接轨,使他们未来的每一步都能朝着更加阳光和人性的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杜威个体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让我们摇起橹来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从“独白”走向“对话”:杜威研究的历史轨迹
小猫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