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入境,致远明理——浅谈小学中段“尝试性”新闻写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9-11-27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第三小学丁晶莹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17期
关键词:藏羚羊新闻稿人类

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第三小学 丁晶莹

一堂真正的语文课,是一堂把它引向初心的自问:什么是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只有具有这样的信仰,才能释义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或者说是学习共同体的关系。因此,语文应是一门有着广泛情绪共鸣的实践课程。

一、提倡“思辨式”新闻写作的必要性

何为思辨力?思辨力,即洞察事实真相和思考分析的能力。打个比方,一个记忆力很好、记住了很多知识的人,不一定拥有思辨能力;而具有思辨能力的人能够运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简单来说,思辨力就是指通过对事物或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评估,最终能够解决问题、形成决策或结论的能力。

从小学阶段开始,中高段学生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虽然处于初步逻辑思维,但却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并具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研究表明:小学儿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中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由于新闻具有有效性强、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等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因此,新闻可以帮助我们对报道信息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会更有利于我们对新闻信息的解读。而对新闻的撰写可以极强地锻炼学生提取文章信息、分辨是非、处理自我情绪等关键能力。

由于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理性思辨的意识,大多数时候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在处理写作文本时无法从自我出发,他人言语一二就是对的。而撰写新闻可以让学生与社会紧密相连,拓宽思维的宽度与深度,培养正确的语文素养。

二、紧抓社会热点,解开思维镣铐

1.结合实时教材,为新闻材料取名

新闻写作其实对写作的要求非常大,对撰写者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降低难度,笔者先从为新闻取标题入手,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概括能力。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大自然的启示”,单元重点讲述了人类与自然应和谐共存,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讲述了自然的宏达性,人类是自然的依附者。因此,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则材料,然后要求学生为新闻取名:

在青海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不远处的一座瞭望塔下,有一片天然的石头滩。上百块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头上面,写满了志愿者和游客的留言,“永远做藏羚羊的保护神”“可可西里:神秘的地方,可爱的家乡”……历经风雨冲刷的“碑文”……也不愿哪天被盗猎者偷袭杀害,如此冷肃的回答,道尽了盗猎行为给当地带来的痛楚。

学生阅读了新闻稿之后,都沉浸在了人类无法保护自然环境的悲痛、痛恨偷猎者的冷酷、无比同情倒在血泊中的藏羚羊的情绪中。

师:如果你是一名新闻记者,你觉得新闻标题和课文标题有什么不同?

生:新闻报道有两个标题。

师:对,有个叫正标题,下面的叫副标题。正标题就是让你产生疑惑,就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副标题代表了写这篇新闻稿作者的想法。所以对于新闻稿一定要有清晰的脉络,对文章有着高度的统筹力。

生:新闻里面说了人类为了利益去猎杀藏羚羊,但是这些保护藏羚羊的人也在屠杀人类,可可西里的生态因为这些志愿者而慢慢变好。

师:这些志愿者是勇敢的,猎杀者是为了什么才冒那么大风险去猎杀羚羊呢?他们难道没有家人吗?

生:老师,可可西里荒漠化严重,新闻里也说了生存环境恶劣,我们人类过度开发自然,导致人和动物都过得很困难。

生:所以文章的大标题应该切近对自然的保护,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一员,但是我们人类不能自相残杀,所以小标题要惋惜,缓和人类在可可西里的关系……

在取标题的引导过程中,学生都抒发了对这篇新闻稿自己的意见,虽然他们的想法碎片化,只有几位学生概括出了主标题和副标题,但是他们至少明白了新闻取标题的技巧与途径。

因此,写新闻稿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是复杂的,但是有教材的辅助,学生对新闻稿的理解难度不大,内化了很多无法理解的难题。

2.摄入两难情境,深度思考

中段学生思维直率,无法考虑太多,而在平常的教学中,由于老师干预过多,无法全面思考,因此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更无自我之感。因此,笔者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举例了一篇在儿童节发生的新闻,让学生对新闻稿后半段进行总结概述:

“昨天晚上,南京玄武公安分局梅园新村警务服务站接到辖区一超市报警,称抓到一名小偷。民警潘顺勤赶到现场后,发现小偷是一名女性。对女子进行搜查后,民警在她身上搜出了被盗的一点杂粮、一个鸡腿……经过了解,原来这名女子昨天下午去超市,本来是想买点玉米、大豆,给她生病严重的女儿吃,结果看到有鸡腿和三字经,可她身上只有5块钱,于是拿起又放下,拿起又放下,最后还是一个糊涂……”这件事经过朋友圈转发后,上午有许多热心市民来到刘女士租住的小房间,给她们母女俩带来了一些捐款。

这则新闻里面讲述了一位偷窃者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儿童节有个礼物而去超市行窃的故事。生活中无奈的事情太多了,而学生很多时候无法理解父母亲的难处以及在社会生存的苦涩与无奈。因此,我先让学生默读这篇新闻,然后抛出问题:为了女儿的礼物,你认为这位母亲去超市行窃合理吗?班里几乎所有学生都回答不合理。学生无法理解成年人在生活中的无奈与无助,如果笔者继续引导,就会破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我又引出:

因担心自己死后,三个智障儿子挨饿,存下三缸稻谷的92岁湖北通山县母亲孟阿香突然在家中去世。为不让三个智障、聋哑又无自理能力的儿子在自己去世后挨饿,母亲孟阿香用数年时间,攒下上千斤的三缸稻谷。之前纵年近九旬,她仍在吆牛耕地,插秧种菜。为照顾三个儿子,她至少70年没有离开过村子。这三缸稻米或许是这位平凡母亲留下的最后的母爱。

读完文章,我让学生对比两篇新闻的异同,学生都指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这篇文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的广度,一下子让学生能够有诸多的感想,激起了他们提笔为这位小偷母亲写下总结性的话语。

生:生活是很艰难的,这位母亲为了孩子的心愿而冒险去行窃确实很感动。

生:但是她行窃的行为是不对的,我们能不能帮助她?

生:新闻有时效性,我们可以在结尾发动群众为她捐款。

……

总之,语文是一门生命课程,更是人生中应有的理想式课堂教学。它维系了个体与知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我的灵魂共鸣。因此,笔者以难度较大的新闻写作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如果继续把它延伸,可以让学生紧密联系复杂的社会生活,增强自己的处世能力。

猜你喜欢

藏羚羊新闻稿人类
我们都爱藏羚羊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一只叫卓玛的藏羚羊
藏羚羊会怎么看我
藏羚羊会怎么看我?
新闻稿中的记者工作方法浅析
“什么”的深意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