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绛散文对生命三极的体认与执守

2019-11-27毕金林

文学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杨绛灵魂生命

毕金林

知道、了解、亲近一个作家莫如翻看他的传记、作品,尤其是散文。杨绛的散文,让我们从一个知识者的命运展演中看到她的真性情:在选择了善良做人的大语境下,生命中照样有不能承受的轻与重[1];人生的过往里,无忧的童年、屈辱的中年、老之将至的喟叹;降噪沉静的人生愿景、静穆达观的人生格调、中庸执守的人格魅力的三极状态下的生命体认与彰显。

一.俗世一极:从底层人生看尊卑与信念

卑微的视点。“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把自己对生命的体认沉潜到社会底层俗世一极,从卑微的生命个体的诉求出发,触摸他们精神的内核、生存的本真。杨绛说“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人的尊贵与卑贱不由你所处的社会阶层、家庭、阅历的背景。位卑而人格可以淳朴不亢,人性可以善良温存;人微而生性可以乐观放达,精神可以尊贵典雅。尊卑的前提是你是否老实做人、认真做事,生活有目标、人生有信念;只要你勤勉无怨、坚强砥砺,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受到别人的关注、得到别人的帮助。《赵佩荣与强英雄》是杨绛家的看门人,但这个凡人却有不平凡的胸襟。他向主人求情,收留了一个个来自家乡安镇的人,以至于杨绛家的佣人逐渐都是安镇人了;门口只要来要饭的,他都会大把的施舍。《老王》是个蹬三轮的。虽孤身一人、穷困潦倒却淳厚耿直;虽身体残疾,一只眼瞎了,一只眼是夜盲症,但勤勉地活着。因为残疾,常受到别人的刻薄话语的取笑与侮辱,但他默默地承受着;一辈子艰辛,只能以死后全身缠满的白布表明他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但却十分的善良;因为杨绛一家对他的好,宁可自己不吃喝,也要把一篮鸡蛋、一瓶香油送给杨绛。《林奶奶》是给家家儿洗衣服的。因为从不搬嘴弄舌,所以有许多人家愿意请她去做零工;因为干活儿认真,衣服洗得干净,又不贪图人家的便宜,于是赢得了清介耿直的好名;因为在外受雇主的委屈,在家被家人哄骗工钱,杨绛便帮她把宝贝藏在认为最妥善的地方。在《干校六记》中,一场大火烧去了一个妇人全部的家财。但她却冒死从大火中抢救出自己生活希望的手工,每每绣花之时,她都会拿出,享受难得的静寂时光。

知者的仁心。“我一辈子在群众中,一辈子是老百姓之一”。杨绛用清淡之笔描画浮世众生,用人间情怀体悟生命的真谛,在朴素真诚含蕴深度的人生体验中调动我们反思人的生命行为[2]。从忧患中习得智慧的韧劲,从苦痛中修炼耐力的美德:苦难乖舛不足畏,无论生存环境多么的恶劣、生存的境遇多么的不济,只要你有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悲壮,你照样是个幸运的人;天生万物有美有不美、有才有不才,只要你善良敬事兢业你就是个人间好人,因为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阿福和阿灵》是杨绛家收佣的苦命人。杨绛母亲为他取名“阿福”是善心地为他的未来祈福;阿灵来到杨绛家,两年的劳作竟让原来有着面目黧黑、一双昏昏的小眼睛、一张大嘴巴的她活脱出旧时代的“衣锦还乡”或近代的留学回国!《顺姐的“自由恋爱”》里,杨绛曾为她出头向总是欺负她的“大姐”争取合法的财产,真诚换真诚、真心换真心,后来的顺姐竟成了杨降家的常客。《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的方五妹常常来找杨绛讨主意,后来两个人竟成了朋友。

二.屈辱一极:从磨难人生看胸襟与修为

磨难下的胸襟。知识者最难承受的是屈辱。面对时代施与的磨难和屈辱,杨绛常以“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来宽容那些人;用“白天有成夜的时候,夜永远是夜”解释那个时代;用成大事者须有大胸怀,既能包容屈辱又会把它深藏心底激励自己;用无论你处于什么环境,即便是斗室,也要让思想充实自由来规划自己;用迟拐弯不如早拐弯,睁眼就看看闭眼就歇歇暗示自己。因为“如果你心生荆棘看到的是荒芜,如果你灵魂丰满看到的一定是一路花开”。所以杨绛虽然游街出丑,但仍然是个有体面的人!杨绛以内在的人格为底线,静对奇耻不失体面,笑对坎坷别解人生,用宿命地宽容与体认在屈辱的生存抗争中找寻生存的意义。在那个斯文扫地的特殊年代,杨绛经历了几乎所有高知阶层所经受的一切动荡、磨难与屈辱,但她用灵性的良心来注解渺小,用灵魂的丰富阐发审美,用精神的高度丈量屈辱。用西西弗的推石明证了抗争的可能性,在清醒迷惑、智慧妥协、理性与感性地演绎了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执守的殉道者。

大写的人。杨绛用温煦的人道看待缺陷丑陋,用善意的调侃回馈虚伪,用平静的豁达回应赤裸。在《风狂雨骤》中,“极左大娘”对老干部恶意恫吓,“大姑娘”拿着一条杨柳枝作鞭子抽得我肩背上辣辣地痛的,老先生为了立功赎罪把马桶里的纸片捞出漂净、敬献革命群众。对这些朴素的赤裸、虚伪的演练,杨绛视之为无意中流露的真情、人家的心意,因为如果没有轻云薄雾把日光筛漏出五色霞彩来,天空会单调枯燥!在《精彩的表演》中,杨绛困倦而走神瞌睡收到点名警示,于是佯装乖顺。把帽子低压形成一种自然低头式,练就马儿站着睡觉的本领、仿行者孙让灵魂出窍神舞半空。罪名牌的制作认真精巧,自我欣赏调侃的揽镜自照,游众的锣鼓敲打,资产阶级分子的自我吆喝,让用过女厕所人大为夸赞厕所清扫的一丝不苟,无不显示了杨绛独特的生活睿智、安详的自我解嘲、迂而不愚的知者秉性、陶醉与出离的无奈心境。菜园相会与后花园的私情相约的联想,干校难友的同情友情的升华,让杨绛在歆享自由的罅隙渗入些许伤感后的豁达。

执守的殉道者。当一个人彻悟了生命的意义,就无所畏惧了,也不需要畏惧了。杨绛知道,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不过愚昧、偏狭的黑暗,付出辛苦和收获希望的过程,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勤勉低调、充实恬淡、知足不辱的生老病死中,乐观宁静、智慧圆转、天地通融的生命遭际中,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决没有谁会责备我目中无人,因为我自己早已不是人了。显然,杨绛嫁接了戏剧的“过度顺从”的祛恶达善;运用了舞台上生命存在形式的“完美距离”阐释了特定年代美的要义。演员演绎的是故事,观众欣赏的是扮演的故事,故事映照的是生活中的幸福与不幸,因为人生不是十全十美的。殉情也好、殉道也罢,将平庸与壮丽的串联终归是心如止水下的幸福的期盼与圆满。有什么心境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有什么样的追求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因为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

三.生死一极:从终极人生看恬适与豁达

人生的边缘。杨绛散文中把人生的边缘看做人生最坦然的时刻,人生要义在于听凭心灵的指引。沿着既定的人生之路前行,向后看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要有成绩。“如果文学里真的存在某些神秘力量,那就是让我们在属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的作品里读到属于自己的感受。”[3]杨绛的散文通过对人生整体的透视与思考,让我们体悟到生命的可贵。

来路的恬适。《走到人生边上》讨论了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生命途路之上的神鬼、命理,杨绛并不否定,但将信将疑。《我们仨》中一家人彼此支撑、相携相伴、不离不弃。在三个人的相互陪伴下,他们走过漫漫的万里长梦的走廊,在一千六百多个安静又神秘的最后,钱锺书被通知去“开会”,钱媛应爸爸的叮嘱而“回自己的家”,三个不离的灵魂失散了。在不事张扬的苦乐年华里,力量的源泉就是陪伴,有时光作为见证;沿途的风景醉人心扉,路边的花朵就是幸福,因为方向是人生的坐标。尽管人生有很多不如意,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规约,我们很难挣脱、逃离,但人之为人、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灵对肉的掌控。即便“猪油蒙了心”,也不能让肉身绑架灵魂做出有违良知良能的事端;可能你会吃亏、压抑、痛苦、受辱,可能你会被别人利用、欺侮、嫉妒、排挤,也可能物质受侵占、名誉被损害、精神受蹂躏、人格被侮辱,但只要你脚踏实地、坚守良知,为人无愧于心、为事无愧于身,无论萝卜、白菜、玫瑰、牡丹都会有灵魂,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所在,人在其中心灵无疆。

去路的大化。杨绛用翻译的《斐多》给自己漫漫长夜带来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她满意知足,因为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因为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用《我们仨》来探讨生死,躯壳虽然失去生机,但人的灵魂依然在“路上”,一个人死了,属于凡人的部分就死掉了,不朽的部分就完好无损地离开了死亡。我们的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上的某一地方生存。杨绛用死去之后品性美好的灵魂能够与生前相亲相爱的人在“更美的地方”的团聚化去死亡的恐惧与颤栗。在这里,没有撕心裂肺、消极悲观、躁动不安的唉声叹气,有的是常在的乐观、知足的平静和对另一个世界的团圆的期盼。死是生命的一段历程,它既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开始,只要生无遗憾那么死未必不是一个节日。杨绛用厚重沉静的表白将生命的真意植入精神深处,用豁达、理性、大化为生命的另一段寻找到一个诗意的栖居。“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是杨绛历经百年沉甸甸的人生智慧,生命有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自问自答:“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4]。

杨绛先生在生命三极的体认与执守中,用澄澈追寻生命的圆润,用超越描画生命的轨迹。以学者的端方与理性、作家的睿智与淡定、女性的贤淑与温良,历尽世间沧桑,撑起了一代文人的脊梁,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散文之路。

猜你喜欢

杨绛灵魂生命
选择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灵魂树 等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