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9-11-27陈磊
陈 磊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1.农村中学教育存在的矛盾问题
认真探究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目前,农村中学教育存在的矛盾问题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1 教师扎根农村干事创业动力不足。由于工作辛苦、生活清苦,再加上无法照顾家庭等原因,部分农村教师缺少扎根学校干事业的想法,而只是将自己的教师岗位看成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对如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没有丝毫兴趣,反而为了进城,热衷于各种各样的考试,一旦考上就马上辞职,成为寄居于农村学校的“考试专业户”。此外,“借调”也成为农村中学教师跳出“农门”重要渠道,他们宁愿在城市学校成为“编外”人员,也不愿做农村学校的“编内”教师,甚至有个别教师到处“托关系”“走后门”想方设法离开农村。
1.2 学校教学基础设施仍十分落后。有不少农村中学的教学基础设施仍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刚建校时的水平,只能满足于最基本的上课需要。教学楼破旧,教室相对较小,桌椅也比较低矮,平均一个班要容纳七八十人上课,十分拥挤;生物、化学、物理实验室要么没有,要么由三个年级共用,而且实验器材老化严重,基本上没有使用过;学校操场小,几个班同时上体育课时,根本无法活动开。此外,学生宿舍也是十几人的大房间,卫生状况堪忧;食堂饭菜质量差、价格贵;学校没有澡堂,特别是冬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只能到校外洗澡。
1.3 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学生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不少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刻苦努力、奋发向上的毅力和恒心,认为学习尽力就行了,用不着那么辛苦,更谈不上刻苦。二是受家庭环境影响大。由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并且整日为了生活而奔波,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关注子女学习。甚至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上学认识几个字就行了,以后还是打工种地,学习好坏无关紧要。三是问题少年比例偏高。一部分农村学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长期疏于管教。再加上十几岁正处于性格上的叛逆期,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逃学、打架,成为问题少年的高发群体。
2.农村中学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农村中学教育存在主要问题的梳理总结,能够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挖掘出制约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2.1 教师待遇较差,发展受限。农村中学教师待遇较差,发展受限,致使优秀教师大量流失是造成其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缓慢的首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环境差。农村中学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各类生活和教学设施不完善。冬天教室没有暖气,十分寒冷;教师办公室也大多比较破旧拥挤,办公条件亟待改善。
2.2 教育投入不足,关注不够。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持续增长,但从整体上看,农村中学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一是教育投入的重点仍在城市。就目前来看,国家偏向城市教育的政策导向没有根本改变,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农村教育“先天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也是造成农村中学数量日渐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生源基础薄弱,提高困难。农村中学的生源基础薄弱,提高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村中学的生源基本上是来自周边农村小学,这些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薄弱。
3.促进农村中学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中学要想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学校发展为先,以教师发展为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宗旨,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增强办学活力、不断促进农村中学教育向高层次发展。
3.1 以学校发展为先,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是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的载体。只有学校发展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求学,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来任教。
3.2 以教师发展为源,着力提高教学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也是学校创特色、争一流的骨干支撑,农村中学要想实现长久发展,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源,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3.3 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建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为中国梦、强国梦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因此,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一是环境育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文化。整洁规范的校园环境、内外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自觉弘扬新风正气,激发正能量,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互敬互爱,团结和谐。二是激励育人,营造积极的成长氛围。对学生的激励可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两种。内在激励通常使用榜样、目标、感情等方式使学生内心受到触动,从而自觉自愿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外在激励通常使用制度、奖惩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适度的外在压力,从而帮助他们克服缺点,鞭策前行。两种激励手段配合使用,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能够有效促进他们全面、健康、个性发展。三是习惯育人,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学阶段是人生的奠基时期,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整理总结、错题登记、预习研讨、大胆质疑等习惯,不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消除学生身上浮躁、自满等不足,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信,提高学习成绩,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