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品德教育中“共情”的重要性与积淀路径

2019-11-27段清芳

名师在线 2019年27期
关键词:共情信仰思想品德

段清芳

(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甘肃武威 733399)

引 言

当前,校园欺凌与暴力案件频发,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带有错误的观念,希望不劳而获,一旦希望落空,便采取暴力手段发泄;二是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旦蒙受打击便极度沮丧,容易出现报复心理,采取极端手段。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很多人的生活充斥着挫败感,如家庭破裂,人生孤独等。这样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青少年知识积累不到位、生命不成熟,缺少爱的教育造成的,进而导致其缺乏设身处地地认知和理解别人处境与感受的“共情”能力。

所谓“共情”是指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培养其“共情”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自我、认知他人[1]。

首先,要引导青少年经历、认识自我。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既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又缺少与同龄人的竞争合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陪伴学生看生活、看世界,带领学生深入大自然,观察花草鱼鸟、山川大海,看日升月落、星辰变化;多组织青少年参加课外活动,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从农耕到现代文明的变迁。通过引导青少年参与各种活动,丰富其内心感受,提升其认知自我的能力。经历是对生命活动最真实的回答和最灿烂的记录,一个青少年经历得越多,思想就越完善,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就越健全。

其次,要引导青少年去体会、认知他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开始,每个人的成长就受到各自所在原生家庭、所经历学校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造就了每个人独特的性格、思想以及生活习惯。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需要引导、鼓励青少年多与他人交流,让青少年从中体会集体活动中与同伴合作竞争的快感和乐趣。此外,不光与自己的同龄人,还要多与成年人、老人交流,了解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了解长辈的生活经历,认知不同年龄、经历、环境下人们心理观念的差异。同时还要让青少年去尝试感受弱势群体的生活,培养其怜悯心,帮助青少年全面、正确地认知他人。

随着共情能力的积淀,青少年的生命逐步走向成熟。生命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正确处理与自己内心、与他人、与万物的关系,而人所面临的全部问题本质上也是如何处理好这三种关系。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曾对共情有过这样的阐述:“选择不去体会和同情他人的人更可能激活真正的恶魔,虽然没有亲手犯下罪恶,但可能以冷漠与邪恶串谋。”

共情的核心是怜悯,一个具备怜悯之心的人才会真正懂得如何珍爱自己,如何关爱和帮助其他个体。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培养其怜悯之心极为重要。作为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如果青少年缺少怜悯心,将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民族,会逐渐失去怜悯心,导致社会良知丧失。

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诚然可以只以自我为中心生活,可以对弱势群体毫无怜悯之心,但这样的人生注定是孤独、空虚的,当一个人真正抱有怜悯之心去看待弱势群体,设身处地去理解和感受他人时,就不再只是一个存于世间的个体,而是一个让更多个体生活更加美好的“魔法师”。这样的人生注定不会孤寂,会有千万因你帮助而获得更好生活的人们为你欢呼。

中华文化之所以与天地同光,与日月同辉,就在于它注重锻炼人的共情能力。剖析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其特质有三方面:一曰孔颜乐处,二曰民胞物与,三曰浩然正气。共情保证了中华民族经历必具的广度、深度、硬度。那么,锻炼和积淀共情能力的途径是什么呢?总结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四方面:一在信仰观;二在同理心;三在硬平衡;四在软报怨。

树立信仰观,是因为高级生命形态的存在不仅依赖自然,而且依赖信仰,有价值的生命多存在于信仰的臂弯里。只有人与信仰共属的社会才是最和谐的社会,人与万物并存的关系才是最融洽的关系。人对信仰的背弃也就是对自然、社会的背弃,生命、自然、信仰三位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我们在意识形态里淡化信仰,并不代表信仰离我们很远;我们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细节与细化,恰恰说明信仰距离我们很近。信仰具备的三大条件,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它在有神论者心目中表现为神灵、因果、天国;它在无神论者心目中表现为正义、因果、未来。正义或神灵的存在,是善美博爱的象征,是苦难的担当者和道德人性的检验者;因果报应的存在,让“为善必昌,为恶必殃”成为我们的精神律法,从而把我们的生活约束在诸恶莫为、众善奉行的境域内;让奉行“爱出者爱返,善往者福来”的律法指引我们向着选定的目标前进。信仰激励人们为信仰而奋斗;信仰也是一种享受,只有信仰才能舒展自己的心灵。

同理心能够发现并聚焦人以己度人的人性光辉,使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和足够的想象力将光芒点燃到“己所欲,施予人”的境界,才能更好地了解交流对象,减少交流中的障碍,为可能出现的矛盾找到最优解。我们习惯信奉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信条关注点避免出现矛盾与争端,但只有“给别人想要的”,才是进取、开放的,才能扩大自己的队伍。

价值是由交换创造的,为交换而生产是价值的源泉,在这里,交换不仅是财富的源泉,而且是一种生存的态度——所有的收获都要有与之相对应的付出。

硬平衡是人获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找到平衡点,人们便能更从容地直面生活中的伤痛与挫折,更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两个硬指标——忽略和忘记。我们所说的“忽略”是一种生存技能,而非懦弱。忽略是引导青少年宽容地对待别人,同时使自己获得解脱;“忘记”不是选择逃避,而是指引青少年学会对自己无法承载的事物释怀,永远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望。

软报怨是指与人沟通时尽量避免刻薄的“硬批评”,多一些善意的提醒,以令彼此更舒适的方式进行沟通,减少交往中不必要的尴尬的同时,也更容易相互理解。青少年正是充满激情活力的时候,也正是自我意识觉醒和开始构筑自己思想体系的时候,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及时引导青少年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学会换位思考,阐明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温和的方式指出对方的不足和错误。

结 语

只有当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了青少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共情能力,让他们健康成长为拥有健全完善人格的社会个体,我们的民族、国家才能寄希望于这样的少年成为拥有宽广胸襟的栋梁之材,社会才能保有良知与道德文化的灵魂。

猜你喜欢

共情信仰思想品德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选择
信仰的旗帜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