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与分析实验课程分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策略研究
2019-11-27顾欣李迪张彭
顾 欣 李 迪 张 彭
(1.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 404000)(2.河北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引言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社会各界对食品品质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对从事食品检测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高校开设食品检测与分析实验的课程目的一方面是将食品专业理论知识和食品检验职业资格结合,培养学生从事食品检测相关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是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食品检测与分析学教学现状
食品检测与分析实验课程一般由教师讲解和学生动手实验两部分构成,教师先根据课本内容讲解本堂课的实验内容,如食品中总砷的测定(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实验课程上,先由教师讲解原子荧光设备的原理,再根据实验材料分析前处理过程,最后示范讲解原子荧光光度计的操作步骤;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这种传统的实验课授课模式有以下几点缺陷:
1.1 学生完成的实验步骤是在教师的逐步指导下完成的,部分理解能力较差或者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下,不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只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或者教材的步骤就可以完成实验,大部分学生并没有针对实验步骤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甚至理论和实践仍然处于脱节的状态。
1.2 课程时长有限,在课程设置上,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多的接触到仪器的操作,在实验材料选择上会尽可能的选择前处理简单的材料,部分实验材料由于前处理过程较长,只能在课前准备好;因此学生缺少对食品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食品检验中,材料的分析和前处理能力和仪器设备操作能力同样重要。
2.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基于食品检测与分析实验课程的设计目的,在授课模式、授课内容、实验课程设计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如下改革:
2.1 教师应高度关注食品检测与分析技术发展动态,对课程内容中已经过时或已经被排除在国家标准之外的实验方法予以删除,将现有的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合同进行使用相同设备或相同操作方法的检测项目,适当增加符合食品检测发展方向的检测实验。
2.2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中。在每节实验课结束前,教师介绍下一节实验课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需要准备的试剂及实验材料,要求学生课前熟悉掌握主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并且分组对试剂及实验材料进行准备,由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参与实验的人数独立计算需要配制的试剂数量,并且要求学生操作步骤完全按照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让学生了解完整的实验准备过程。
2.3 实验课堂中,教师关注实验原理的讲述和实验步骤的准确,容易使学生忽略实验的规范性操作,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反复强调规范的操作步骤是实验结果准确性的保证,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对于出现偏差的实验结果,应根据实验步骤分析导致偏差的原因。[1]
2.4 注重实际应用中实验分析能力的培养。比如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实验,国家标准方法中列举了第一法凯氏定氮法、第二法分光光度法和第三法燃烧法三种检测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将三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分别进行讲解,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可有针对性的选择适用于不同法的实验材料,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实验小组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几种不同的实验材料分别进行检测分析,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造成结果差异可能的原因,以及各种实验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实验让学生们掌握根据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方法的基本原则,了解不同实验材料在相同实验中不同的前处理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前处理的重视程度。[2]
2.5 教师应了解食品检测岗位的工作内容,根据职业要求丰富检测实验的内容。例如对完成周期比较短的实验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回收率测定,并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影响回收率的结果,尝试进行实验方法的改进和设计,锻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开拓设计实验的思路。
3.结语
食品检测与分析实验课程是食品专业学生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的食品检测与分析实验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能够直接应用于食品检验工作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社会竞争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