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分层走班 促进初中化学教学
2019-11-27陈峰
陈 峰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初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000)
引 言
初中阶段学生心理有相应的个性化特点,这种独特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如果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分层走班教学即根据每位学生自身特点将其划入不同班级并开展针对性教学,将其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一、实施有效目标分层,因材施教
分层走班即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学习知识[1]。而教师在不同层次班级中也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现有知识基础、潜力倾向等设置不同教学内容以及难易程度,其中课后作业和评价难度需要按照学生的不同要求来设置,目的在于全面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原则,使个体实现更好的提高与发展。
初中化学教师在遵循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该学科划分为三个层次。A 层次:该层次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思维能力较差,欠缺学科知识且无法自我约束管理;针对A 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应注重其基础情况以及该层次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最终目标为使学生掌握基础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B 层次:该层次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我约束、管理能力,能基本掌握化学知识,学习态度端正;在设计学习目标方面则需要不断夯实基础能力,促使该层次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需要体现基本变式,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C 层次:该层次学生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化学素养高,对问题和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课堂表现优秀;针对该层次学生,教师应注重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拓展知识深度,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和实际生产之间的关联。
以环境污染相关知识为例,根据课文中有关“酸雨”的内容,教师就可设置以下教学目标:A 层次学生在学习时只需知道如何判断酸雨,何种原因引发酸雨以及如何防治等;B层次学生则要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除了掌握A 层次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外,还要了解酸雨形成过程以及为何运用pH<5.6 作为判断依据,必要时可让学生走出课堂亲手收集雨水并检测其酸碱性;C 层次学生则应培养其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及推理能力,在达到A 层次和B 层次的基础上对雨水的pH 值进行连续测定,详细分析造成pH 值变化的原因并尝试检测是何种类型的酸雨。为了拓展知识深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检测酸雨中是否存在硫酸根,甚至可以展开实验,分析火柴燃烧的产物中是否含有SO2。
事实上,分层走班教学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辅导,做到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收获,并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高效发展,提高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
二、实施有效教学分层,培养学习自信
化学教材面对大部分学生,其知识难易程度以中等生的情况为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知识点,目的在于让学困生能够理解,但对于优等生而言则较为枯燥,长此以往还会消磨这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科学设置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即根据问题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回答。
例如,教学《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一课,教师可从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教学:(1)阐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2)写出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当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有何变化。教师可让A 层次学生回答题目(1),让B 层次学生回答题目(2),让C 层次学生回答题目(3),如此一来,不同层次学生均在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化学学习效率和质量。在此过程中一般水平的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而学习困难的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合格范围,最重要的是该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现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施有效作业分层,促进共同提升
当前小升初概率基本可以达到百分百,然而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以致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如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依旧采取单一目标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以《常见的酸和碱》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1)以下情况不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制造出舞台云雾;B.石灰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C.用盐酸除去热水瓶内胆壁上的水垢;D.运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2)盐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这是因为盐酸中含有大量的( )。A.氢分子;B.氢原子;C.氯离子;D.氢离子。教师可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分别回答上述问题,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实现共同发展。
作业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渠道,也应划分层次。针对A 层次学生则以基础作业为主,要求就题论题,一题一解;B 层次学生则以富有思考型和提高型习题为主;C 层次学生则以培养思维创造性和灵活性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
四、实施有效评价分层,增强学习动力
在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既需要客观全面,又要合理分层,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信心。
例如,在实施分层评价时应始终坚持课堂学习、日常行为、综合评价三个标准。首先,在课堂学习方面,第一阶段为寻找课堂闪光点,第二阶段为及时指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第三阶段为对学生在未来课堂学习时用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其次,在日常行为方面,第一阶段应多给予学生表扬,第二阶段是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第三阶段为巩固学生自信心和坚定学习信念。再次,在综合评价方面,第一阶段为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第二阶段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第三阶段为促使学生更谦逊严谨、努力拼搏。
在实施阶段式评价后要及时调整相关评价内容,针对化学水平较低的学生应降低评价标准,层次较高的学生应提高评价标准,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结 语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延伸出的新型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该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传统单一沉闷的课堂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最终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能力。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实现预期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