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中路:一部杭州商业文化的史诗

2019-11-27口述仲向平执笔韩一丹

杭州 2019年40期
关键词:钟表店中山路中路

口述| 仲向平 执笔| 韩一丹

仲向平是历史建筑研究专家,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他儿时生活的旧宅就位于吴山脚下,对于家门口的这条中山中路,他无比熟悉,充满了回忆和深情。作为文保专家,他深度参与了中山中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入户采访、摄影,梳理了大量历史建筑、街坊里巷和老字号的文化记忆,为杭州留下了珍贵的文史资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为我们娓娓道来一段不为人知的中山中路往事。

在中国,有180多条中山路,它们大多处于城市中心繁华地带。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杭州中山路。

杭州中山路分为中山北路、中山中路和中山南路。我要说的中山中路,见证过皇城的繁华荣耀,驻留过世界的商旅信客,目视过革命的辗转起伏,最后沉淀为杭州千年岁月的一抹印痕……

从南宋到民国,“天字一号”商业街

800年前的南宋,皇帝每三年要进行一次祭天,当时的御街是皇帝到景灵宫吃斋祭祖的必经之路。据说,因为怕皇帝车队压坏石板,每次都要提前把石板拿掉,铺上沙子。

现在大家熟知的杭州中山南路、中山中路和部分中山北路,当年都属于皇家御街。中山中路是御街中段,是当时京城人气最旺、商业最繁华的地方,道路两边店铺、屋宅林立,还有许多街巷里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CBD。据考古发现,当时南宋御街的路面宽度为11.6米,比今天的中山中路还要宽。

南宋灭亡后,御街回归民间。元朝时,大批阿拉伯商人在羊坝头一带聚集,出现了许多供应牛羊肉菜肴的店家,著名的羊汤饭店就是从那时兴起的。阿老丁在这里修建了凤凰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把这里叫作“阿拉伯的世界”。

到了清末,御街虽然变成了一条宽度不到4米的小巷,但始终算得上是杭城“商业第一街”。老底子说,杭州商业最有名的是“五杭四昌”。“五杭”是杭扇、杭线、杭粉、杭烟、杭剪;“四昌”是杭州四家最大的百货商店,全部都在这条御街上。

20世纪20年代,北伐战争胜利后,杭州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化改造,市政部门将现在的中山中路段道路拓宽到了8米。当时,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建筑也在中国流行起来。为了拓宽道路,拆除了许多店铺,新建了一批西洋立面、中式内庭的建筑。今天中山中路上的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等旧址,都是在这一时期建造起来的。因为金融业的兴起,这里又有了“杭州华尔街”的美名。

这条拓宽后的道路,有了新路名——“江墅路”,顾名思义,这是一条连接江干区和拱墅区的城市主干道,看得出100年前,杭州城市规划已经在下一盘“大棋”。江墅路是杭州最早的柏油马路和最早开公交车的马路。就是从那时起,中山路的格局一直没有再变过。

1946年,杭州最后一次更改路名,许多之前以民国名人命名的路名,如静江路、膺白路、英士路、教仁街等都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蕴含着抗战胜利喜悦之情的建国路、复兴路、解放路等路名。而江墅路被正式更名为中山路,并且以“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中山北路”分三段命名了这条路,一直沿用到今天。由此可见,中山路在杭州马路中的重要地位,也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从鼎盛到衰落,老字号的出走变迁

1949年,中山中路上共有工商企业352家,其中绸庄布店最多,有55家;百货杂货店、中西药店、南北货商店数量也不少,有张允升、叶种德堂、万隆、边福茂、浣花斋等名店,酒店面馆有奎元馆等。这些老字号,蕴含着杭州商业文化的精髓。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新的商业业态陆续出现,靠近西湖的湖滨路、延安路变成了新的商业中心,逐渐取代了中山中路的商业龙头地位。

“文革”结束后,中山中路从过去人声鼎沸的商业宝地,完全变成了“门庭冷落车马稀”。许多老字号如亨达利钟表店、张允升百货店、九纶绸布店等在中山中路上坚守多年的知名老字号,不得不另觅新址或改换门庭。

中山中路229号是一座三层的西式楼房,建成于1929年,当年打出了一个响亮的招牌——亨达利钟表店。此后,经历了日伪军的敲诈洗劫,命运多舛,亨达利依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钟表行业成立了同业公会,亨达利走上了公私合营之路。1958年,杭州市计划发展钟表制造业,从各钟表店抽调了一批技术高超的钟表师傅,就在亨达利钟表店二楼试制手表。两个多月时后,两只杭州自行研发的手表诞生,杭州钟厂、表厂随即筹建,这批技术骨干又加入了杭州钟表工业的建设。所以,杭州亨达利钟表店算得上是杭州手表厂的起源地。

“文革”期间,造反派撬掉了“亨达利”三个招牌大字。隐姓埋名十多年后,直到1979年,亨达利钟表店才恢复店名。然而此时,狭窄的中山中路变成了城市小巷,商业氛围已经烟消云散。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为了走出困境,这家著名老店告别了在中山中路居住了80年的三层洋楼,搬到了延安路与解放路交叉口营业。从出生到出走,亨达利见证了中山中路的由盛及衰和城市的商业变迁。

从拆除到保护,城市更新理念之变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1999年的春天,中山中路上写满了红色的“拆”字。直到21世纪,新的转机悄然降临。随着杭州城区现代化高楼的不断兴建,大家开始怀念老底子的市井生活,对中山中路上的老建筑越来越重视,对中山中路的历史文化越来越看重,并逐渐意识到这将是杭州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2006年对于中山中路来说,是具有新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杭州市政府出台了《中山中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确定中山中路为传统商业区,保护范围为南起鼓楼,北至官巷口,全长1500余米,通过“以旧复旧”的方式,采取综合保护和有机更新,集中恢复著名老字号,还原“前街后宅”的市井面貌。

在前期考古勘探中,考古人员在中山中路地面下,发现了清晰完整的南宋御街遗迹,可以看到每个历史年代鲜明的路基——最底下一层路面,排列规则地铺着青灰色的宋代“香糕砖”;上一层则为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路面,材质为石板、粉沙土等。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南宋时和元代时的排水沟。

主持中山中路综保工程设计的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当时中山中路大量建筑破旧不堪,有人认为没有修复的可能,但王澍坚持原地改造所有老旧建筑,并且带着美院两百多名师生,经过半年的调研,拿出了设计方案。

2008年,中山中路综保工程正式拉开序幕,是当时杭城建筑最密集、人口最集中、拆迁量最大的地方。当年,杭州市四套班子领导三天两头来这里调研,全市人民也一直关注着这里的进展。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的王国平调研时多次强调,中山中路是杭州历史渊源最深厚、地位最突出的历史街区,要把中山中路历史街区打造成“建筑历史博物馆”和宜居、宜商、宜游的特色城市空间环境,走有杭州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之路。

▲ 仍旧保留着西式建筑风格的工商银行

▲ 叶种德堂

▲ 改造后的南宋御街

从2007年到2009年,王澍带领团队花了三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中山路南宋御街的改造。他在不破坏原有生活状态的前提下,在原有建筑前增添了许多具有中国古建元素的构筑物,形成了独特韵味的街区风格,提升了中山中路的美学品位,盘活了空间格局和街巷肌理。其中点睛之笔是引入了水线,让古朴的街区充满了生趣。

从过去到未来,商业精神历久弥坚

我作为文保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了中山中路综保工程,对沿街坊巷几乎每栋房子都进行了考察、摄影、评审,对住户进行采访、记录,对中山中路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梳理。

记得中山中路上有一栋建筑叫宝聚庄,就位于叭蜡子巷现在同仁堂的背后。大隐隐于市,这座宝聚庄名副其实,是一栋石库门风格的三层别墅,带有一个精心打理的花园,前庭后院,是无价之宝。

宝聚庄的主人庄老是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副总建筑师,那天我采访他,他和我聊了整整一个下午,动情地讲述了庄氏家族和这栋别墅的故事,多次哽咽落泪。作为资深建筑师,他很清楚这栋别墅的价值,但面对城市发展的需要,他也很清楚自己必须配合政府,非走不可。令我最为钦佩的是,庄老拉着我的手,并没有多谈政府给予的搬迁补偿,而是生动地向我描绘着未来街区和城市的美好愿景。我深知他牺牲巨大,这些补偿微不足道,但他没有一句怨言。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个声明大义的“庄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才有了今天的中山中路历史文化街区。这些鲜活的故事,远远没有被我们挖掘完,但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除了感动,这里也留下了我毕生的遗憾。位于西太平巷的王竹斋旧居,我曾多次进入考察、采访、拍照,呼吁保留下来。王竹斋曾任杭州总商会会长,曾在军阀扬言洗劫杭城之时,筹款数百万,只身携款游说,使杭城百姓免除了一场浩劫,是杭州的恩人。但最终王竹斋旧居还是被拆掉了,非常可惜。

也许正因为失去,才有了后来的格外珍惜,中山中路大部分历史建筑和整个空间格局被保留了下来,损失只是极少数。

正如王澍曾经预言“这是杭州城市复兴的开端”,今天的中山中路历史街区,可以媲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柏林的菩提树大街、莫斯科的高尔基大街。杭州有江河湖山溪的自然景观,而中山中路凝结着唐宋元明清的人文精粹,真是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通过腾笼换鸟,中山中路上许多商业业态有机更新。晚清最大的百货商店张允升变成了麦当劳,人们可以一边吃着洋快餐,一边参观老建筑。而有着155年历史的万隆火腿庄一直在原址岿然不动,装修重开后继续向世人讲述杭州的前尘往事……包容和延续,就是杭州商业文化的根和魂!

猜你喜欢

钟表店中山路中路
道路工程中路侧用缆索护栏施工技术
钟表店
瞌睡虫找朋友
中山路:百年春和楼,繁华老街里
吃火锅的发现
城事志;中山路百年旧影
钟表店
春和楼:中山路的坚守者
挂钟作证
摩崖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