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适应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19-11-26戚百川

新一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对策

戚百川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出现,其中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普遍现象,“流动人口潮”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些“城市移民”不再是孤身一人,而是待其在城市站稳脚跟后便举家迁徙,随之出现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跟随父母到城市接受教育的现象。由于其父母普遍文化素质较低,自身生存技能单一,在城市主要从事建筑、家政、制造、餐饮、快递等苦、累、脏、差的工作,他们及其子女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生活状况不容乐观。由于整天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如何让这部分孩子快速适应城市学校教育是目前以及将来都应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以重庆市江北区以及江北区雨花小学等为例,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适应教育的问题现状,原因分析,解决对策三方面,探讨研究如何做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适应教育工作。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城市适应;教育;对策

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适应现状。

引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把人民的福祉抓在手上,把百姓的期望扛在肩上,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可以同城市孩子進入同一所学校,坐在同一个课堂,享受更加公平公正有质量的教育。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全区共有57所中小学,就有36所中学和31所小学被设定为区内、区外户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指定学校,占总数的63%,由此可见力度之大。这么多随迁子女流动到城市学校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缺乏,与城市孩子难以相处,随迁子女城市适应性差等诸多问题。

(一)教育资源尴尬

由于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城市学校根本没有规划随迁子女学位,这样大批量的随迁子女来到城市,势必占据了城市教育资源,当地政府要负担起更多的教育经费。便出现办学场地和师资的严重紧张,有学校仅仅5亩地,竟然办起了27个教学班,容纳了1100多师生,同时,师资也严重缺乏,教师工作量陡增,不堪重负。与之相对的是农村学校生源严重萎缩,由于孩子人数的减少,其生均公用经费急剧下降,学校办学举步维艰,教师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同时富余教师不断增加,在对近60所农村中小学调查中发现八成学校出现师资过剩,甚至出现了1个教师教3个孩子,全校20多名教师却只有30多名学生现象,工作量大大减少,出现“养老式”教师,这样就造成城市学校“吃不消”,农村学校“吃不饱”的尴尬局面。

(二)城乡难以融合

随着随迁子女涌入城市,城市家长难免有意见,认为随迁子女挤占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影响了自己子女学习生活。部分流动人口虽然人已进入城市,但因其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在处理子女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时,依旧采用吵闹这种农村传统沟通方式解决。便出现了城市家长群和农村家长群,大家互不交流,各自为政。城乡子女与子女之间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困难,由于各自成长的环境有差异,家庭背景,生活方式的不一样,会出现城市子女与城市子女在一起学习玩耍,农村子女与农村子女一起学习玩耍的现象。

(三)随迁子女难教育

一是在行为习惯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日常生活中缺乏礼貌用语,物品乱扔乱放,行为上自由散漫。二是在道德品质上出现问题。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进入城市后接触到花花世界的部分孩子,欲望有所膨胀,但由于父母的收入有限,给孩子的零花钱也就非常有限,个别孩子就出现小偷小摸等道德品质问题。三是成绩差距较大。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不高,学习习惯养成不好,其进入城市学校后成绩在全班处于中下水平,部分孩子行为自私,学习不求上进,学习生活并没有养成良好习惯,与城市孩子容易产生冲突,个体行为受外部环境影响更加深刻。四是父辈们一般从事着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每天为了一日三餐四处漂泊,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管教自己的子女,同时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很有限,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他们缺乏科学的教育手段,更没有时间和技巧与子女沟通交流,不知道子女的所想所思。甚至有家庭进入城市后由于种种原因离婚,双方都重新组成了新的家庭,拥有了新的子女,对于原来的子女将面临的是“失宠”,将其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或者大孩子带小孩子生活等,其家庭教育可想而知有多糟糕。未成年人本身自觉性就不高,加之父母无时间加以管理,久而久之,这部分孩子会出现厌学,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适应性差的原因。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地域有限,能拿出地块新建改扩建学校很难,这是导致“巨班大校”的主要原因。目前虽然在推行教师“县管校聘”,但教师的流动还是没有落到实处,个别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甚至严格限制农村教师流入城市。同时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大多数农村教师也不愿意到城市学校工作,这就造成农村教师闲,城市教师忙,但在待遇上却差别不大,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体现不够充分,教师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

(二)流动人口思想未转变。流动人口虽然完成了“洗脚”上街,但“洗脑”进城还有待完成,如何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如何用文明法治的方式来解决处理问题,在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等诸多问题上,他们还需不断教化。

(三)容易受到差别化对待。在城市学校中,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容易受到差别化对待,部分学校容易将城市儿童作为标尺去衡量农民工随迁子女,因此当前个别学校教师对待城乡孩子的两种价值差异在短时间内仍很难消除。其次是心理安全建设难。从心理安全角度看,很多随迁子女受到外部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要相对低于城市儿童。在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社会适应困难、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身份认同模糊,性格孤僻自卑,情绪控制较差等问题,学习适应能力也有待提升。

三、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适应教育对策。

(一)教育同步扩容。一是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政府应加大投入,在城市扩建过程中,同步甚至优先考虑学校的新建、改扩建,即进行教育同步扩容。当地政府是否可以把学校扩建、新建规划作为城市扩建规划的一个前置条件。在随迁子女聚集的地方,努力新建改扩建校舍,通过开发商捐建或租赁等方式增加新校舍,如重庆市江北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2018年拟新建改扩建11所中小学,为随迁子女提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让随迁子女学有所教。农村在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标准化建设中,保留必要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序建设适度规模学校,为农村孩子提供就近、方便的教育。二是多措并举配置师资。其一,可通过在职教师多种形式交流轮岗,逐步实现城乡学校之间专任教师高层次学历、中高级教师职称和市区级骨干教师比例大体相当,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有研究表明,新教师入职的最初两年,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黄金期,甚至决定了他们一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不妨让新教师先到优质学校淬炼,到当地优质学校任教和跟岗学习,不但能让他们感受和学习最先进的办学条件与教学方法,更能让他们跟随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学习和成长,有效帮助他们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迅速培养起一批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再按照相关协议要求派遣他们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有序流动,缩小城乡、校际间教师队伍水平差距,从而真正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农村富余教师向城市学校流动交流,补齐城市学校师资缺乏的短板,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交流轮岗教师的管理和服务,为交流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其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统一标准、统一招聘、统筹调配临聘教师,所需人员经费由本级财政核拨,确保临聘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其三,注重发挥退休优秀教师的作用,支持鼓励身体健康、近期退休的优秀教师返聘回校,以应对城市师资缺乏的困境。其四,可探究式开展教师“走校制”,从师资富裕或教学水平高的学校抽调部分教师,定期到指定的学校集中授课,此举既能有效弥补师资配置不均,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强带弱示范作用。

(二)培养“好习惯”规范行为。要规范随迁子女的行为,使他们快速融入城市生活,那就要给他们建立新的价值观,具体落实到养成好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与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连,好习惯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日常生活,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1、以课程为载体,建立“好习惯”行动德育体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可充分发挥和利用学校的优势,从培养随迁子女良好的习惯入手,尝试通过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途径与方法,培养孩子做人、做事、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良好习惯。以年级为基础拟定好习惯,形成好习惯早养成教育行动德育课程。好习惯的要求在不同的年龄段,根据孩子的道德认识水平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以江北区雨花小学为例,自主开发《细雨巧润》好习惯早养成为学校校本课程教材,在全校推广使用,纳入课时计划(每周1课时),整合进《道德与法治》形成学校美德课程体系。依据好习惯早养成校本课程各年级有重点地培养孩子品行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并使好习惯教育渗透进各个学科,共同完成好习惯培养目标。

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好习惯”行为文化建设。

(1)明确教育内容,让孩子知道“做什么”。先开展“七嘴八舌话习惯”讨论,通过晨会、班会和日记等渠道,让孩子把身边见到的、切身体会到的应该发扬好的习惯和应该摒弃的坏习惯,说出来或写出来。学校筛选、完善和提炼成三大类好习惯,并细化为具体目标。

(2)改进教育方法,让孩子知道“怎么做”。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孩子的行为好习惯。根据孩子实际,利用课堂一切有利机会开展听说读写等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在常规管理中强化孩子的行为好习惯。每学期重点抓一种行为好习惯,结合录像回放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反思不足,促进好习惯的養成。班主任反复抓,抓反复,允许孩子犯错,鼓励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并用毅力和信心慢慢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三是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行为好习惯。可把培养好习惯和各种德育活动结合起来,如利用礼仪文化节大型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礼仪书籍我来读、礼仪知识我来画、礼仪格言我来写、礼仪瞬间我来拍、礼仪故事我来讲、礼仪行为我养成等活动,让礼仪陶冶孩子情操、净化孩子心灵、培养孩子习惯。针对随迁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强和农村生活经验丰富等特点,开展城乡孩子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也有利于树立随迁子女的自信心。四是在校外生活中监督孩子的行为好习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和学校网站,特别是一年级,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孩子好习惯教育的内容,在认识上与教师保持一致,并与学校做好配合,同时也教化了家长,提高了他们的文明素养。还聘请校外辅导员监督孩子校外行为,使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合力,督促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好习惯的养成,让随迁子女及其父母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辅导,培育孩子特别是随迁子女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可每月一节心理健康课,每周一次心理咨询。通过这些形式,全面普及了孩子心理健康知识,还有针对性地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极大地减少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适应教育的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是一项细致持久的工作,需要静悄悄地,润物细无声地去影响改变他们,同时也是一项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完成的工作,教育好他们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支撑,希望全社会都能共同关心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宝亚.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现状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干燕丹.城市农名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制度、责任与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王复慧.从平等教育权利的角度谈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J].小学科学:教师,2016(3).

[4]于珍.从边缘到中心:十年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历程[J].教育导刊,2008(3).

[5]《关于推进全市基础教育学校公办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工作意见(试行)》(韶府办〔2017〕13号)

[6]陆艳.《人民论坛》2017年第19期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子女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对策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