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考

2019-11-26郑艳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考生活化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理念相互激荡,使得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各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这种课改的大潮中也在不断地大胆创新和摒弃,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验和领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  生活化  思考

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和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理念相互激荡,使得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各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这种课改的大潮中也在不断地大胆创新和摒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体验和领悟。

走进新课程,我们应该做什么?这是在新一轮课改浪潮中,我们教师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适应新课改要求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改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所以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更要做一名出色的引导者,组织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能力。

因此,教师自身更要有创新精神,通过对教材的充分挖掘,明确重难点,将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找到教学的突破点,尤其在道德和法治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虽然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学生没有锻炼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他们对新鲜的事物不能更好地理解,这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例如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与道德相关的视频,看完后让学生针对道德问题谈感受,老师再总结学生的发言,并告诉学生正确的道德观。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学生处理道德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也能更深刻地思考如何将教材原理应用到生活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共鸣,并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例如,在《珍惜无价的自尊》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开场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对于2000年前后出生的初中生就显得有些远,不容易讓学生一下子进入自尊和快乐自豪的氛围。因此可以替换为:“在生活中,你有哪些快乐的事?这些快乐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出“一些快乐是因为我们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这一结论,从而引出课题,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信息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促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变革。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具有其他媒体难以取代的优势,它集声、光、形、动画于一体,创设出直观形象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可以综合刺激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在瞬间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融入课堂,感悟生活。例如,在学习《踏上强国之路》这一课时,一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厉害了我的国》纪录片。精彩的片段和强大的视听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抛出一系列问题:看了这个纪录片,给你最大的震撼是什么?我国取得这些辉煌的成就,背后支撑这一切的是什么?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经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催化作用,很快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另一方面,开发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活出生命的精彩》时,组织学生观看《人为什么活着》视频。视频中全面阐述了人活着的意义,学生看后感触很深,在课堂上主动谈了自己遭遇挫折的心态与历程,探讨了有关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并表示这堂课相比以往深刻有趣多了。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真切具体,增强了生活体验,提升了感悟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观点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到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思考和理解这些知识。例如,针对最近新闻上比较火的一个“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先了解一下学生的基本观点,然后将学生分为两队,一队认为应该扶,另一对认为不该扶,随后让这两队进行辩论并阐述自己的理由。通过唇枪舌战之后,学生会自己明白,碰见需要帮助的老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好自己。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地思考和讨论,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意义深刻的革命,为了取得这场革命的成功,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都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不断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由此,才能为道德与法治课的发展和提升找到一个新的生长点,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宗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郑艳君(1978—),男,汉族,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思考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