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思考及对策

2019-11-26李桂凤

绿色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展对策

李桂凤

摘要:对海峰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了思考,对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意义及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探讨,并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具体对策和措施。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9-0253-03

1引言

海峰自然保护区位于滇东高原北部的曲靖市沾益区境内,是集山、水、林、石、洞、潭及草地为一体的典型的喀斯特湿地景观,是不可多得的景观资源。有“九十九山,九十九潭”、“云南小桂林”之誉。经过多年的保护,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自发地到海峰来观光旅游。然而,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风险。本文就海峰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了分析,针对开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意义、风险作了思考及研究,为海峰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2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

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核心为峰丛和湿地。海峰自然保护区隶属于滇东喀斯特高原的核心部位,该保护区内峰林与湿地景观交相辉映,动物与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条件。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海峰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类,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共分为8个主类,z1个亚类,69个基本类型,旅游单体资源丰富。

2.1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海峰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景观价值高。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类型包括山地景观、水体景观、洞穴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等。其中独具特色的景观资源有:烂石坡海子湿地景观、水上石林景观、干海子湿地景观、石人景观、天坑森林景观、红寨原始森林景观等。可以说,沾益海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资源是聚湖光、山色、蓝天融为一体,独具神韵的自然美景。保护区的景观资源类型齐全,内容丰富,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2.2自然旅游资源品质优良

海峰自然保护区以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湿润常绿阔叶林(天坑区域),暖温性针叶林、石灰岩灌丛和草丛等植被类型为主的喀斯特山地区域,其生态植被保存完好,加之湿地、河流、峡谷等众多自然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以水上石林、石人山、天坑群等为代表的地文景观;以烂石坡海子、干海子、背海子等为代表水域景观;以天坑森林、红寨原始森林为代表的生物景观,其资源品质优良,分别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群落。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时空布局自然协调,环境幽静,风光秀丽。

2.3人文旅游资源浓郁

海峰保护区周边地区聚居着汉、彝、苗、回、壮五个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古朴醇厚的民间节庆活动,绚丽多彩。部分少数民族还保留着本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编织成一幅幅优美画卷,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

3生态旅游现状

3.1旅游现状分析

目前,海峰保护区内还没有开展引导性、规范性的生态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还处在自发状态,以游客的口口相传和网络博文为主要宣传渠道。游览方式以自驾为主,旅游内容为观光、休闲、宿营等。多数游客生态意识不强,对保护区的分区保护原则没有概念。大批私家车辆进入核心区,在核心区内进行扎帐篷、宿营、生火烧烤等违反保护区条例的活动。尤其是法定节假日期间,保护区内人满为患,给保护和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3.2客源地分析

海峰自然保护区未进行专项的旅游营销,白发到此的游客以来自省内和周边省份为主。从近3年百度指数人群、地域分布来看,搜索指数最高的省份为云南省,其次为四川省,搜索指数最高的城市为昆明,其次曲靖、重庆、成都。由此可见,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的游客集中来源于云南、四川、重庆三省市距离沾益区较近的地区。

3.3旅游时间分析

海峰自然保护区旅游与全国的节假日想对应。目前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的集中游览时间为周六、周日,并在春节、清明节、五一小长假和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次达到高峰。全年的其他时间则无明显的旅游淡旺季。

3.4旅游活动内容分析

目前,到海峰旅游的游客分为两部分,省内游客和省外游客。其中90%以上屬于自驾游。省内游客主要以昆明、曲靖为主,其主要旅游活动为自驾游、休闲、宿营、野餐、观光等;省外游客主要来自于四川、重庆、贵州、长三角等区域,其主要旅游活动为自驾游、宿营、观光等。宿营成为外地游客主要旅游方式。总体来看,休闲、宿营、自驾游是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主要内容。

4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通过在海峰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培育度假休闲产业,发展养生、健康产业,整合保护区的土地、林地资源,发展高源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绿色产业,健全保护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长效可持续机制,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让自然保护区获得更加充足的保护资金,为生态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海峰自然保护区在规划期内通过对游览区基础设施的完善、重大项目的建设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净化大气和湿地水质,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导游的解说及保护宣传,促进海峰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旅游收入资金的大力投入,保护区湿地面积将增加,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将会使这块云南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的恢复与保护,实现沾益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

5开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风险

从目前看,由于海峰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加之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还比较初级,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缺乏规范。因此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的各种因子,对保护区影响较大。

5.1生物的生境遭到破坏

大量游客进入保护区域后随意丢弃垃圾及违规的宿营、野餐、烧烤等活动,随意进入湿地、践踏草地、丢弃废弃物等不良行为,不但污染了环境还破坏了生物的生境。为满足旅游服务的需要和增加旅游业的收入,增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废弃物以及游客、工作人员的生活废物和生活垃圾等问题,使湿地生态系统压力增大,生物生存条件遭到改变。

5.2生物的多样性相对减少

海峰自然保护区地处偏远,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修通公路和搭建旅游栈道,以及开工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餐饮、住宿、娱乐、停车场等服务需求和相应的各种基础设施。大规模的开工建设中产生的垃圾、水、燥音等对保护区内的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破土动工中将破坏地表植物,使土壤松动,在雨季发生泥石流,导致生物种类遭到破坏。

5.3增大森林防火压力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也增大了森林火灾的系数。尤其在旅游旺季,春节、清明、五一、十一小长假期间,气温高、雨水少、气候干旱、风高物燥,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游客的大量涌入,加大了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火灾隐患。特别是保护区内的红寨原始森林,一旦森林起火,将无法扑灭,损失将无法估量。

5.4经济损失

沾益的产业发展水平还处在发展阶段,存在很多不足。沾益归属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属于旅游温冷地区,外无强援带动,内无龙头推动,在区域竞争中被边缘化。其次沾益的旅游开发基本以观光为主,层次不高,产品单一,粗放。旅游开发配套产业无法跟进,旅游收入基本上靠卖门票收入,经济效益不高。加之海峰湿地,七彩峡谷,天坑群的道路路面状况较差,宾馆酒店档次较低,住宿条件差,休闲娱乐场所不足。因此,一些游客的消费不一定发生在自然保护区或沾益区境内,从而产生经济收益的外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6开展生态旅游采取的措施

6.1遵循“保护优先”与适度发展的原则

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因此,遵循保护优先、合理规划、协调发展理念,将生态旅游的开展范围严格控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的局部区域,在自然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追求高质量的生态旅游。

6.2整合协调发展区域资源

海峰自然保护区围绕资源、设施、服务三大国际化标准,树立大资源观,着眼于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整体优势的发挥。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处理好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及其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关系,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保护区生态旅游跨越式发展。

6.3循序渐进。逐步开发

目前,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仍处于空白阶段,旅游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绝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确定科学的开发时序和建设重点,避免过度开发或不正当开发对游憩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实现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6.4可操作性

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思路,不仅应具有前瞻性,更要注重其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功能分区上,以主题内涵加以区别,以保证建设实施的可操作性;政策上,将规划体现于政府政策及管理体制中,以保证管理的可操作性;时间安排上,采取整体布局、分期规划的序列安排,以保证游憩资源利用的可操作性。

6.5坚持与社区共建

当地社区的密切参與是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让社区居民真正成为生态旅游的受益者,以实现生态旅游的扶贫功能,增强社区居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支持生态旅游业的原动力。因此,在发展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重视当地社区利益,坚持与社区共建的原则,应考虑当地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困难,充分保障他们的利益,使之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参与者。一方面,吸引社区参与旅游规划、景区开发建设,旅游规划内容应包含社区旅游(农家住宿、农家娱乐、农乡风情等);另一方面,鼓励社区群众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如提供向导、食宿、交通、出售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等服务活动,经营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旅游项目。

7结语

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是确定旅客容量、建筑容量、交通容量、场地容量、水源和能源容量的基础,是保护区旅游规划设计的主要数据之一。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是适度开发、利用保护区自然景观资源、合理地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工作之一,因而,必须遵循:合理控制环境容量,必须符合旅游活动中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生态经济效果要求的原则。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开展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试分析交通企业管理中政工工作的开展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基于人本理念背景下的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开展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