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9-11-26赵华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对策建议问题

赵华

【摘 要】 本文以S企业为例,对其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科学设置审计组织机构,完善审计流程;建立完善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审计成果利用;加强审计人员素质建设。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建议

四十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创新性的审计模式,伴随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起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事业单位中都得到了广泛的推行。然而,经济责任审计在推行过程中表现出一些矛盾与问题。对此,我们专程到S企业进行了调研,发现其短板在于: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认識不够深入,审计力量不集中,审计资源分配不合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胜任能力有限,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影响了审计效果的发挥。鉴于此,针对S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尝试着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S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到位

S企业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缺乏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评价标准来开展工作,评价内容往往带有一些主观倾向,无法对被审计企业进行责任界定和科学评价。在碰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审计人员会较为轻率地做出判断,从而影响到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公正性与客观性。[1]在实际工作中,它具体表现为,审计评价鉴定模糊不准;用语大多没有实际作用;客观随意因素较多。如,出现流失企业资产等问题,评价用语却依然是“会计信息基本属实,较好地履行经济责任”等,主观性比较大。此外,对发现的问题还出现评价责任不明确,无法准确界定责任类型与责任人。审计过程中,对S企业领导人只进行了简单的责任陈述认定,导致审计认定评价责任不明确,失去了审计监督的作用。

2、审计结果运用不理想

在对S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诸多环节,审计结果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挥。审计中的监督评价职能,最终要体现的是审计结果运用。在S企业中,审计结果运用没有与问责制、责任追究制衔接,出现严重脱节情况,[2]具体表现为,审计是审计,评价是评价,两者割裂开来。审计虽然发现了问题,却没有将其及时纠正,这样审计的监督作用就难以有效发挥。S企业还存在着“先离后审”的情况,审计结果的运用缺乏有效性。另外,公司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保密处理,在一定范围内未将审计过程、结果公示披露。审计报告不公开透明,对经济责任进行追查和处理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审计结果的运用性,丢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真正意义。

3、审计工作效率不高

在对S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常常对审计的特点与认识研究不足,基本上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财务审计工作思路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技术方法也拘泥于手工查账、检查、汇总等传统的方法,信息化审计工具运用不理想,一定范围上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在审计方向上,审计人员习惯凭经验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只看重审计结果这一方面,很少关注责任人的动机、过程和行为。在实施现场审计工作时,依旧采用纯手工操作,审计内容单一,局限于成本和利润,直到发现问题才采集数据、记录信息,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符,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不高。

二、S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问题产生原因

1、S企业机构部门不太重视审计,影响审计职能发挥

S企业对经济责任审计不重视,各个部门对审计查证有意庇护。如,在审计查证过程中,审计人员几次遇到该公司为个别部门开具指标项目未达标的原因说明;再如针对采取虚构交易业务、人为虚记产品成本,调节费用等问题,需要在财务部门积极配合下完成账务核算检查,还要责令改正,处罚已形成粉饰报表手段的行为;涉及人员违法违规、免职降职的人员,需人事部门配合出具意见。而实际工作中,虽然审计人员对S企业经营管理有监督与指导的权利,但实际上,审计人员多是疲于应付众多项目,同时缺乏人事、财务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审计力量分配不均,难以达到审计效果。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缺乏统一标准

由于我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和开展时间较短,评价研究体系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对企业经济责任评价衡量标准又容易受到审计单位所在地的发展时期、业务性质、领导人任期等多方面差异的影响,[3]所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评价方法。评价多为定性指标衡量,缺少量化指标,容易得出片面性的审计结论。这也体现出经济责任审计缺少规范、明确的评价标准,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

3、“先审后离”原则不能有效实施,追责机制不完整

从理论上看,“先审后离”是发挥审计作用和监督被审计人员的有效手段。但受审计力量的制约,“先审后离”的原则通常不能有效实施。在对S企业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求企业有关负责人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90日内,积极整改被发现的问题,并将整改报告书报送审计项目组。但实际情况是,该公司并没有按时对照问题进行详细整改、提交整改报告;同时,因继任的领导认为对此事不负主要责任,降低了对整改工作的重视程度,未将审计结果落到实处。不配合、不督促、不落实的现象司空见惯,它造成审计决定难以执行,同类问题一再发生,使得审计工作形式化。审计工作仅仅止于表面、流于形式,不仅使审计权威性受到影响,而且也使得大部分审计结果、建议没有起到约束效果。[4]

4、审计人员依法审计意识不足,会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

在尚未掌握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审计人员查询了被审计对象的银行账户;外部取证超出审计内容范围之外,取得的审计证据违反审计规定;审计操作不规范,取证方式经验不足,认识不到位,既影响了审计责任的评价界定,也导致审计工作质量受到了影响。

三、提高S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策

1、科学设置审计组织机构,完善审计流程

设置科学的组织机构,以保证审计工作中资源信息、工作氛围的客观独立,充分挖掘资源共享信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审计监督的合力。同时,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率,必须构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主动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流程,理顺并协调好工作关系。[5]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明确审计方向和重点,通过查阅以前年度企业的会议资料、年度工作报告,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信息后,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确定审计计划,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目的明确、开展有序、执行有效。

2、建立完善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在经济责任审计查证和评价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體系,这样利于做出客观定性的评价,避免主观随意性,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1)审计评价要客观全面。在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基础上,审计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保证审计报告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评估考虑企业各项综合发展能力,确保准确清楚地表述出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不带主观色彩来判断,做到审计结果都有据可依。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进行分类设置,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权威高效的开展,这是认定经济责任的重要事实依据。

(2)建立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实际企业情况,建立定性与定量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例如设定审计评价指标可以包含投资决策方面的评价指标,比如净现值指标(NPV),获利指数(PI)、投资回收期(PP)、平均报酬率(ARR)等。

有效的审计评价来源于获得可靠数据和客观事实,把握定性定量相结合,定性问题通过量化结果推断,责任内容通过定性事项确定。采用数量特征和质量关系,通过数据来界定并优化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得以具体化,以此判断被审计人员履职情况和能力,撰写出能体现定性与定量的审计评价报告。

3、加强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审计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效果的最终体现,是要充分利用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6]面对审计过程中较为复杂的情况,审计人员应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处理,要明确界定责任主体,客观评价经济责任。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也应直面问题如实反映情况,敢于及时揭露那些可能危害或已实际危害到企业利益的行为现象;对已离职或已升职的责任人,发现问题后仍需要追究责任,而不受他人左右。严格规范的制度是审计工作高效开展的基本保障,面对存在的审计问题,审计制度上应进行强有力的规范约束,将追责机制的短板补足,才能真正堵住企业存在的漏洞。在开展后续审计时,审计组应将监督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事项列入应审计计划内,明确审计整改流程,确保审计整改到位,保证审计监督过程的连续性和深度性。

4、加强审计人员素质建设

新形势下,为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动适应审计工作方法和理念的转变,因此要加强审计人员素质培养,降低审计风险,不断提升审计效率和水平。

(1)提升职业素养保持独立性。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独立性。做到依法审计履行职责,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最大程度将潜在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审计报告内容真实、客观。面对审计中部分对工作试图阻挠或干涉审计结果的现象,审计人员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勇于担当,恪守职业道德并遵循职业规范。要做出公正的评价和审计意见处理,切勿因他人因素隐瞒已经发现的审计问题;不盲目定性那些不确定或者缺少审计证据的事项,保障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性、效果性。

(2)运用合理的审计方法。针对审计过程中方法不足,需掌握一定审计技巧与技能。发挥审计创新思维,广泛收集信息拓展思路,在实务中不断应用新方法,从而更全面、清楚地评价界定。例如要对所有提供或取得的信息资料,在审计时仔细反复查阅,对每一笔会计账务处理都要了解清楚,确保所获取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针对一些比较特殊重要的非流动资产,需要在现场进行实地查看;而一般情况下在对财务、实物、固定资产等进行审计时,多数会采用抽查法,抽查的样本也应尽可能齐全,以获得更加详细的信息。总之,审计过程中确保所获取的证据真实可靠,才能确保审计意见得到顺利的执行和采纳,获得较高的工作质量。

(3)补充审计力量。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完善审计力量。由于目前该事务所大多数审计人员缺乏相应企业管理运作的专业知识,针对审计过程中特殊的审计项目,可以采取公开聘任有相关经验的外部专家补充审计力量。通过进一步补充审计力量,既能让审计组成员之间形成及时有效的思路,共同应对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专业问题,又能提高团队素质,有效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效率产生质的提高。当然,在引进聘用时也需要严格控制,保证人才质量。这样一来,通过以上措施,在提高审计素养保持独立性,拓展审计思维方法的同时,又能补充审计力量,解决了目前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楼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常见问题及对策[J].会计审计,2017.101.

[2] 胡静.浅谈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J].经贸实践,2018.246.

[3] 徐艳芹.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审计,2016.23.

[4] 熊雯.浅谈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8.210.

[5] 沈瑜.航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会学习,2016.139.

[6] 刘福才.浅谈铁路企业在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税审计,2018.139.

【作者简介】

赵 华,博士,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哲学.

猜你喜欢

经济责任审计对策建议问题
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及风险控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新形势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思考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