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9-11-26江敏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9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江敏捷

摘  要:在大语文时代的背景下,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本文聚焦在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两方面阐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让学生们可以快乐地阅读,感受阅读的魅力。

关键词:大语文时代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在大语文时代的背景下,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的学习阶段就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起点。此时的他们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作为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语文教育者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可以快乐地阅读,感受阅读的魅力。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关键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学会挤时间阅读。因此培养学生的閱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以课内名篇佳作激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有小学生喜欢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这些文章对小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自觉地朗读、默读,抓住他们感兴趣的点设置有趣的思考题,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种阅读兴趣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让他们愉快地进行阅读,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从而达成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如学习《趵突泉》一课,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思考:老舍看了趵突泉后为什么感到大自然的伟大?当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后,教师继续设计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老舍看到的小泉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方法介绍小泉的形态?学生很快找到最后一段的二、三、四句,用“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具体描写了小泉的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每一种都是那样优美有趣,那样活泼可爱。在学生充分感知小泉的多姿多态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配乐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名篇佳作,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营造阅读氛围,强化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既容易被激发,也容易发生转移与消失。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后,教师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有意识在班内营造一种导向性的舆论,促使他们长久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之中。例如:在班级的墙上悬挂关于阅读的名人名言、经典的古诗词等,让墙壁也会说话;利用课室后面的黑板每月设定一个关于阅读的主题黑板报;完善班级图书角建设,倡议每人至少捐赠一本好书从而丰富班级图书角的藏书,制定借阅记录表,鼓励学生利用课间、午休、自习课等碎片时间进行阅读。还可以通过年级之间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让每本书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总之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阅读氛围强化他们内心的阅读欲望。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落实阅读的核心

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部分学生的阅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阅读方法不当。古语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制定阅读计划,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尤为重要。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书;零碎时间读什么,整块时间读什么;报纸杂志什么时间读,文学名著什么时间读;要有长计划也要有短安排。制定长计划是为了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短安排是为了适应可能随时变化的情况。有了阅读计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圈出文章中一些精彩片段的好词佳句,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笔记中的“本书主要内容”“我学到的优秀词汇”“我最喜欢的片段”“整本书值得思考的要点”“我为书中人物设计人物介绍卡”“我为整本书设计广告语”等栏目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利用班级阅读分享会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借阅笔记,通过学生之间对读书笔记的相互点评、借鉴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运用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合作的意识。

(三)多种方法指导,养成良好的习惯

阅读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多种阅读的方法,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思维导图法、经典文学阅读法、对比阅读法、创作阅读法等。一篇文章精读时要了解大概主要内容、理清层意;细读时要善于圈圈画画,如好词佳句打上特殊符号,遇到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画上问号;读到精彩片段处可以简单写一写批注,写自己阅读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阅读要有明确的目的;2.阅读要注重阅读过程;3.阅读要勤于思考、善于质疑;4.阅读要勤动笔墨;5.阅读要善于查阅资料。

(四)投入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心

阅读时,读者能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这是有效阅读的关键。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既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共鸣,在感情的熏陶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启动积极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最后倾注于文字,达到读写结合,我手写我心。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层次。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时,理解片段“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引导学生投入自己的感情,想象自己就是林海音小时候正在观察骆驼吃东西的情境。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阅读是教师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也是学生通向语言王国的阶梯。阅读不仅仅是对小学生学习的要求,更是为他们今后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愿意阅读,乐于阅读,享受阅读,在知识的海洋里能够寻觅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自己的世界。大语文时代阅读能力是人生所必需的能力,人类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他们会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