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9-11-26徐晓朋
徐晓朋
摘要:指出了以松材线虫为病原,松褐天牛为传播媒介的松材线虫病,是世界性最重要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之一。通过总结遵义市播州区列年对松材线虫痛的防治经验,分析了播州区松材线虫病发生的特点及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多种有效措施,以抑制松材线虫病在播州区的蔓延扩展。可为各疫区防治松材线虫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森林生态
中圈分类号:$7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9-0102-03
1引言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乔木林优势树种以马尾松为主,占林地资源面积80%以上,自2003年发生松材线虫病以来,松材线虫病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该区通过近10年的防治实践,摸索出了许多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方法,使得松材线虫病疫情逐年减轻,发生面积大幅度减少,松材线虫病致死松树逐年下降,有效地控制了松材线虫病的扩散和蔓延。故本文拟对遵义市播州区多年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技术措施作一总结,以期为其他疫区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2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特点及传播途径
2.1松材线虫病的病症和危害特点
松材线虫病以松材线虫为病原,松褐天牛为传播媒介,主要为害松类树种。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补充营养的伤口进入木质部,寄生在树脂道中。在大量繁殖的同时,逐渐遍及全株,并导致树脂道薄壁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破坏和死亡,造成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松树感病后,松针开始出现失绿变黄,渐渐变为红褐色,针叶不萎缩,不脱落,整株呈现枯死状,树干没有机械損伤的痕迹,仔细观察,可发现天牛产卵刻槽及其他甲虫为害的痕迹,通过打孔流胶法观察,树脂分泌停止或较少,后期解剖树体,木质部部分变为蓝灰色,俗称蓝变现象,树体内有数量不等的天牛幼虫期穴居槽。
2.2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途径
我国松材线虫病疫情最初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在各种建设项目,调用的松木材和松木质包装材料中有松褐天牛幼虫,幼虫羽化后到当地的健康松树上取食,把线虫传染到当地,由于生态环境有较小的差别,病木制品所到之处,形成很多发病点,使松材线虫病形成跳跃式的扩散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人为传播途径。
松材线虫的自然扩散,主要是以松褐天牛成虫的飞翔而进行的,林中病树和伐除的病木无疑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伐后留在林地的枝条,研究证实直径1.5~2.0cm以上的枝条带有大量松材线虫,并且可以生存松褐天牛幼虫,是松树持续感染和病害扩展传染源。
3松材线虫病在遵义市播州区的分布及发生规律
3.1遵义市播州区松材线虫病的分布
播州区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1949年11月25日,建立遵义县人民政府,2016年3月,国务院同意撤销遵义县,设立遵义市播州区,2016年6月6日,播州区正式挂牌成立,撤县设区后全区辖17个镇,2个民族乡,5个街道办事处,国土面积2487.63km2,总人口83.79万人。全区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为55.28%,乔木树种以马尾松为主,所以松材线虫病的发生,直接威胁全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安全。
3.2发生规律
松材线虫病,最先发生在日本和美国,是美国、日本最重要的的森林病害之一。现在已在韩国、葡萄牙、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扩散蔓延。我国最早于1982年,在南京中山公园发现松材线虫,近40年来,疫情不断扩展。播州区(原遵义县)确诊发生松材线虫病是在2003年。
从全国松材线虫病发生的分布来看,松材线虫病没有地疫限制,没有南北分界。只要有松树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松材线虫病,遵义市播州区森林资源以天然马尾松为主,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主要是人为传播,其次是松褐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迁飞造成的自然传播,目前遵义市播州区通过严格疫木管理,科学防控,病死树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力争2020年拔除疫点。
4综合防治技术
4.1松材线虫病监测技术措施
4.1.1定期巡查监测,掌握疫情动态
聘请专职疫情监测员,开展每月定期巡查,并填写巡查记录上报。
4.1.2开展松材线虫病春、秋季普查
春、秋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疫区内枯死松树的数量、分布面积、地点,范围重点是对辖区内疫点镇、街道办的松林进行全面拉网式的调查;其它镇乡重点为架设高压输电线路沿带、电信通讯基塔附近、公铁路沿带、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煤矿周围、木材加工厂周围、人为活动频繁地带等。发现枯死松树随即取样送区检疫站进行镜检,以此确定松材线虫病发生蔓延势头及发生情况。
4.1.3严格实行疫情报告制度
4.1.3.1定期零报告制度
不管有无情况,每周一都必须定期向林业站报送打孔流胶法监测和诱捕器监测统计报表,并说明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4.1.3.2当日送达报告制度
当发现异常情况但还来不及详细调查时,一是先用电话报告林业站,随后及时进行详细调查并立即报送调查结果;二是凡采集到松木或松褐天牛样品时,都必须在当日内送达林业站。
4.1.3.3报告签收备案制度
每个报告环节,都必须实行报告签收备案制度,以备复核查实情况。专职疫情监测员报送的各项资料必须自行留底备查。
4.1.4加大实验室检疫鉴定力度,切实监控松材线虫病发生蔓延状况
实验室松材线虫检验是试点项目的关键,因此,实验室检疫检验对整个项目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巡查中发现的枯死松树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取样,样品必须附有调查记录表,记录取样时间、地点、取样人等信息。及时送实验室进行分离镜检工作。我区统一采用漏斗法进行分离镜检。
4.2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措施
多种形式开展松褐天牛治理工程
4.2.1设置诱木诱集松褐天牛
诱木设置必须集中在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小班,选择衰弱或较小的松树作为诱木,引诱传媒天牛集中在诱木上产卵,于每年秋季将诱木伐除并进行除害处理,杀死其中所诱天牛,减少天牛种群密度。
4.2.2开展天敌生物防治
花绒寄甲是星天牛类昆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播州区前几年采用过此方法,但花绒寄甲防治成本高,加之生物防治受自然天气的影响较大,最近几年已经停止使用。
4.2.3开展无公害化学防治
噻虫啉是近两年推广的防治松褐天牛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化学农药。全区每年都采用此方法进行防治,主要是对控制松褐天牛数量具有良好的效果。
4.3加强疫木管理
疫木是指松材线虫病疫区内的松科植物,遵义市播州区严格执行《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4.3.1加强巡山护林职责
疫情发生区的护林员必须按要求定期开展巡查,并上报相关表册。
4.3.2設立疫情根除区疫木封堵流动巡查
由乡(镇)林业站组织护林员,在疫情根除区的大小出口道路上不定时地开展流动巡查,一旦发现偷运松木的情况,立即报告乡(镇)林业站追踪查处。对巡查人员实行举报奖励制度。
4.3.3设立疫区检疫检查点
针对疫情现状及全县交通道口情况,依托林业站设立5个检疫检查点,分别是326国道金沙边境泮水镇检疫检查点、湄潭交界虾子镇检疫检查点、省道枫香镇检疫检查点、尚嵇镇检疫检查点及处于交通枢纽的乌江镇检疫检查点。检疫检查点实行24小值轮班登记制度,严查过往松科植物。
4.3.4定期检查松木及其制品流通情况
森林病虫害检疫站、木材检查站、林业公安对全县煤矿企业、木材加工以及使用电缆盘等单位和场所的松科植物来源,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杜绝非法购买和使用疫情发生区的松材及其制品。
4.4枯死松树的除治管理
病死松树是松材线虫病传播的源头,所以枯死松树的除治处理显得至关重要。每年根据春、秋两季松材线虫病普查,掌握枯死松树的数量,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序开展枯死松树的除治工作。
4.4.1组建清伐专业队
疫区镇组建疫木采伐专业队。组建采伐专业队数量根据本镇采伐量确定,为确保质量,采伐专业队的队员必须经过区林业主管部门培训,并现场试点实习合格,达到《松材线虫病疫木采伐技术要点》的技术要求才准上岗。疫区镇最好利用原已培训的采伐专业队员,同时,每个队培训1~2名熟练油锯工,专门操作油锯,减少对油锯的损坏,以便减少损失及提高工作效率。
采伐专业队的任务包括采伐、剔枝、清理采伐点、伐桩处理、搬运装卸、焚烧或运达指定集材点等。当天采伐的枯死松树必须在当天全部清理焚烧干净或运到摸板厂,不准在林区过夜。
择伐区采伐前,由各镇(乡)林业站技术人员对拟伐的枯死松树进行每木检尺登记,确定株采伐蓄积量。
4.4.2清伐监管
为保证除治质量,必须对采伐专业队的工作实行旁站式全过程监督管理,组建清伐督查组,督查员由各镇(乡)林业站人员并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担任。
4.4.3采伐、运输
全区目前已出台现关文件,全面禁止松类植物商品性采伐和县外运输,确保疫情不对外流通。
4.4.4常年除治
全区实施常年除治松材线虫病疫木工作,发现一株,确认一株,除治一株,对除治的疫木一律采取疫木安全利用原则。确实不能利用的进行焚烧。伐桩、林地清理按疫区伐桩林地清理要求进行。
4.4.5疫区内农户房前屋后松类植物、木材加工点及
疫区内松类电杆清理
清理要求:对农户房前屋后堆放的松类植物及木材加工点的松类植物(包括木材、枝条等),组织和监督农户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焚烧,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焚烧处理的由工作组集中焚烧;对疫区内的松树电杆,一律要求撤换、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