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原型理论的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2019-11-26王丹皮雪吟

绿色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原型

王丹 皮雪吟

摘要:指出了基于原型理论的景观设计方法是设计师深刻把握与场地关联的原型脉络,运用特定形式栽体和景观场景唤醒受众集体潜意识,引起集体共鸣的方法和策略。以心理学原型理论为基础,以合肥市包公园为例,从资源利用、地形处理、空间营造等方面入手,结合地形、植物、水体、建筑等元素的解析,提出了公园绿地原型空间的塑造手法。

关键词:原型、集体潜意识、空间塑造

中圈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9-0066-02

1引言

公园与其所在场地的文脉、使用人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不仅承载使用者休闲、游赏需求,还吸收融合着社会集体记忆,承载人们对于土地的思考,对于历史文化的精神追求。有的公园因纪念某种共同的原型记忆而生,有的公园随着历史的推移,自身也成为使用者新的共同记忆,成为一种新的原型,历史公园的产生通常就是如此。这种集体潜意识的共识,来源于使用者长久积淀的身心记忆所形成的原型诉求。这样的诉求,正是当代公园景观设计者试图把握的场地原型脉络。这样的脉络通过特定的设计手法予以表达和彰显,使受众产生对场地和空间的共鸣体验,从而建立起使用者与场地间牢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使用者的“心理原型”

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是集体潜意识的重要内容,保存着人类以往所有典型的经验和体验。人们在集体潜意识的作用下,會有本能的共性诉求。这种共性诉求,通过原型的载体来显现。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展现文人阶层共同精神诉求的固化意义标志物,可称之为“意象”。这种“意象”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以新的方式演绎再现,而造园家探索出来的原型设计手法也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3原型的“元”构成

设计师分析的不仅是场地的物质空间,更要探究场地与历史、文化、使用者间的内在关系。设计出与场地原型脉络相契合的景观,营造出让使用者产生共鸣的环境,是需要抓住场地最本质的特征,这种特征可称之为“元”特征。“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层面的,“元”既是原型的形式根源,也是构成景观原型的基本元素。设计者对“元”特征的把握,帮助其运用好地形、水体、植物、建筑、道路、时空等多种元素,塑造富有共鸣体验的原型空间。

3.1山水地形的原型设计.

塑造原型景观,需要充分理解场地的地形特征和使用人群特定的场地使用方式,通过富有特征的山水骨架、空间地形来呈现。在公园中基于自然原型的生态设计,描摹自然山水,满足人们对于自然“元”的渴望,激发出人们长期与自然共生所积累的对于特定环境的心理反应,形成共识与共鸣。

3.2时空序列的原型传达

空间承载着使用者的活动,使用者对于特定空间的体验是有集体共性的。满足共性需求的空间,往往产生集体潜意识层面的归属感。时间因素的引人,又使空间产生连续的变化关系,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我们有称之为“欲扬先抑”、“起、承、转、合”的原型时空序列关系。这些时空序列关系,引发了使用者富有共性的体验与感受。

3.3意象典故的原型呈现

意象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原型。在中华文化圈中,常用松竹梅,传达君子之意,用荷花传递清廉之意。这种文化共识,是设计者与使用者基于同一场地与文化圈下建立起来的深层默契,是空间特定意象形式下的共鸣。设计者挖掘与场地相关联的意象典故,通过富有原型特征的设计手法实现转译与再现,创造符合场地特征的表达形式,直接作用于受众的集体潜意识,唤起共同记忆。

3.4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原型设计手法

现代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走入定量化,设计者能够更准确的剖析人的心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设计者通过各种影响心理的因素,如光影,空间封闭度,看与被看等,能够构建一套影响人心的原型设计策略。

3.5依托历史遗迹的原型设计

遗迹本身承载着历史,也承载着与场地关联的集体记忆。遗迹是唤起集体潜意识的重要资源,但如何衔接遗迹与当下场地的时空差距,既满足使用者对历史记忆的需求,又满足现代的功能需求,是需要设计师极强的平衡能力的。

4合肥包公园文化共鸣空间的营造

合肥旧称“庐阳”,是包拯(包公)的故乡,包公文化是合肥地域文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公园位于合肥老一环南环外,总面积34.5hm2,园中水域面积为15 hm2,公园中的景点主要有历史遗迹包公墓、包公祠,还有后人为了纪念包公营造的清风阁、浮庄等景点。历次设计者对包公历史原型、文化原型的良好把握,使得包公园产生富有共鸣的空间体验。

4.1包公园建设历史溯源

包公园旧名“包河香花墩”,得名于包公祠、包公墓等遗迹。包公园的建设整体而言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前,以包公墓、包公祠为主体作为历史遗迹的存在方式。第二阶段:建国初期,基于旧城墙进行的绿化建设,作为城市绿化的存在方式。第三阶段,1982年,政府以整治环境为目的,融合历史遗迹和开放绿地模式,增设了如浮庄、茶社、脚印堂等园林景点,形成现有公园的基本骨架,并命名为包河公园。第四阶段,1999年,包公诞辰千年之际,基于包公原型,以彰显包公文化,突出其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为目的,新建清风阁等景点,更名包公园,形成以包公原型为核心的公园。

4.2包公园场地资源禀赋

包公文化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社会集体对于这一历史“元”的共性认识。这种历史“元”,经过历代文学作品的演绎,逐步固化成文学意象。与包公有关的遗迹,作为包公意象的根本载体,成为场地的脉络根基和资源禀赋,包公园中的土地、水、植物等自然脉络,也成为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4.2.1水系原型梳理与植物景观意象运用

包公祠景点水系脉络的良好格局加上植物意象的良好搭配,塑造出基于包公文化原型的可感知的共鸣空间。包公祠是包公原型的重要载体。而包河作为合肥古城的护城河保留至今,是场地另一条重要脉络。设计者通过对包河水系的梳理,既保障了包公园全园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将水脉充分环绕包公祠所在的“香花墩”,强化出“岛”的意象,游人要至包公祠需经一座石桥,渲染出脱俗的空间感受。环绕“香花墩”遍植荷花,连绵荷花味香飘百步,既契合香花墩的故名,更从植物意象上,表达出清廉之意,与包公文化原型呼应契合。

4.2.2建筑与园林原型的营建

包公墓园围绕包公墓遗迹而营造,整体园林风格契合包公所处时代,演绎再现的是宋代风貌。围绕包公身心之归处,设计者采用最少的元素,使其与历史的基调相符。园中植物与白墙灰瓦相映,展现入画韵味。质朴粗犷的地面砖石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质朴环境的塑造,使遗迹的原真性得以呈现,原型意象得以凸显。

4.2.3原型空间序列的营造

整体空间序列上包公园展现中国国画散点布局韵味,凸显古风气质。全园依托包河形成沿河游覽景观序列,人口处理较为简洁,将游人引导至河边,临河处采用上下步道方式形成上下错层空间,丰富了空间感受。岸边列植柳树,行走其间体会古风雅韵,柳暗花明间就可达包公祠、清风阁等景点,仿佛时空穿越,误入桃源。

单个景点内塑造上也格外注重空间原型的运用,如包公祠景点空间序列。进入包公祠前,游人先见门房,入门房见石桥通向对岸,此时只可远眺,顿生敬畏之感。跨桥之时,水中莲花触手可及,闻香得意,沉思清廉之境,若有所悟。过桥后豁然开朗,步入园林空间,可见包公祠堂赫然眼前。“欲扬先抑”的原型空间脉络呈现无余。

4.2.4历史文化原型的演绎

对包公传说原型的演绎更显趣味。脚印堂这一景点,通过传说故事的合理演绎,将包公少时传说与脚印遗迹形成联系,新建的玉带桥引导游人感受富有多重意味的意象空间。

功德广场的包公文化长廊与包公故事蜡像馆,采用集中呈现的方式,运用具象的“物”,展示着包公文化原型。而清风阁景点的建立,恰逢包公诞辰千年,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上,通过新的纪念物的建立,建立起一种连接过去的新载体,承载“两袖清风”的当代解读嘲。

5结语

在公园设计中,设计师总会试图理解和思考脚下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脉络,人们希望在怎样的园林景观中活动,人们接受怎样的历史演绎和再现,人们乐于听怎样的故事传说,这是设计师不断试图解答的。设计师极力在场地中寻找一种契合大众潜意识,既独特又富有共鸣的根本脉络,寻找满足多重诉求的最优解。这样的解,既是在解历史之谜,也是解人心之谜;既是描摹自然的灵魂,也是溯源场地的前世今生。对于合肥包公园案例的解析,让人们看到依托包公遗迹,运用原型理念探寻场地根本脉络,建立时空联系,营造出文化共鸣空间,有效激发使用者潜意识共识的优秀案例,其中的手法与策略值得同类型园林景观借鉴学习。

猜你喜欢

原型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一起来探案
包裹的一切
《海王》妈妈的原型就是妮可·基德曼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原型解读
和亲女的原型
语法总结:祈使句
韩国女装原型结构设计
论哈尼族文学的“祖先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