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对陈旧性肛裂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及VAS评分的影响
2019-11-26王威
王 威
周口永兴医院外科,河南省太康县 461400
陈旧性肛裂属肛肠科疾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临床较为常见,表现为排便出血及肛管处剧烈疼痛,且常伴有哨兵痔、皮下瘘、肥大肛乳头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陈旧性肛裂本质为缺血性溃疡,由内括约肌痉挛引起肛门供血严重不足所致,其病程较长,润便、坐浴等方式均无效,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松弛内括约肌、降低肛管压力。本文选取我院92例陈旧性肛裂患者,探讨潜行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治疗的陈旧性肛裂患者9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与观察组(n=46)。对照组女19例,男27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2.36±6.82)岁,肛管前位裂3例,肛管前后均裂1例,肛管后位裂42例;观察组女20例,男26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1.87±7.02)岁,肛管前位裂4例,肛管前后均裂2例,肛管后位裂40例。两组基本资料(年龄、肛裂部位、性别)均衡可比(P>0.05),本文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中陈旧性肛裂诊断标准[2];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承诺书。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史;合并严重脏器功能衰竭;妊娠、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两组术前均行磷酸钠盐灌肠,腰硬联合麻醉,取膀胱截石位。
1.3.1 对照组给予后正中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后位肛裂处作梭形切口,切断肛裂下为0.5~1cm的括约肌,切除肛乳头肥大、前哨痔,修剪切口边缘,止血加压包扎。
1.3.2 观察组给予潜行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肛裂位4点钟或8点钟方向,于肛门白线、皮肤线之间做约0.5cm长放射状切口,细间剪刀处潜行游离至内括约肌下缘,切断内括约肌下缘,用丝线缝合切口。合并肛乳头肥大、前哨痔者,一并切除,术后5d拆除缝线,并1次/d更换药物。两组术后3~5均使用抗生素,给予烧伤湿润膏,并定时换药。
1.4 观察指标 (1)疗效。治愈:术后1个月,切口愈合,无出血,无疼痛感;有效: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改善,偶有轻微疼痛;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将治愈、有效计入总有效。(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3d疼痛情况。分值:0~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高。(3)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
2 结果
2.1 疗效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VAS评分 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VAS评分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3d VAS评分对比分)
2.3 术后切口愈合时间 对照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14.02±4.37)d,观察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6.21±2.45)d。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t=10.573,P=0.000)。
3 讨论
陈旧性肛裂发病因素较多,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肛压正常者肛管出现撕裂等损伤可自行愈合,而患者肛管肛压较高、内括约肌痉挛,极易导致撕裂处愈合不良[3]。有研究表明,外界诸多因素刺激极易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进而引发肛门局部血流异常,导致伤口自然愈合较困难[4]。
目前,临床治疗陈旧性肛裂以手术治疗为主,潜行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后正中位内括约肌切断术为常用术式,其原理均是切断肛门括约肌下缘,松弛括约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排便通畅,减轻疼痛感。后正中位内括约肌切断术与传统内括约肌切除术相似,由于肛管后正中存在大量纤维韧带,皮肤组织弹性、局部血液供应较差,影响创口修复,且增加术后切口感染、愈合延迟等风险,严重者可导致肛管愈合不佳。李新峰[5]研究表明,与后正中位内括约肌切断术相比,潜行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陈旧性肛裂,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促进切口愈合。潜行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切口处供血丰富,利于术后切口愈合,直视下切除部分内括约肌,可最大限度缓解内括约肌痉挛,改善缺血状态及微循环;同时,切口外径延长至肛缘可促进切口引流,术后增加肛管周径可减轻排便时对裂口的压迫感,肛裂创面少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潜行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可缩短术后切口愈合时间,降低VAS评分。
综上可知,陈旧性肛裂采用潜行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可促进术后切口愈合,缓解疼痛程度,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