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与评价体系研究
2019-11-26全雄伟林玉蓉
全雄伟,林玉蓉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1)
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然而,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当前我国政府及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较少[3]。而如何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未来职业的缔造者,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既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需要[4]。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于从业人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这个过程当中,创新创业教育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是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经济变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但如何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效果,并借此衡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5]。
当前国内学界对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并不多[6],如桂德怀基于调查的视角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进行研究。该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得到20项就业能力核心指标以及16项创业能力核心指标[7]。而马长世和温贻芳在桂德怀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理论,分别将这20项就业能力核心指标与16项创业能力核心指标进一步归纳为基本型素质和鉴别型素质,最后再通过多方评价确定各指标的权重[5]。柳春通过对企业领导人、在校专家学者及学生进行访谈与座谈的方式,确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其中目标层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准则层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素质4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又分别由4个指标共计16个指标构成了指标层,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8]。以上研究尽管是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进行定量的实证研究,但存在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这些研究缺乏对所构建指标的可靠性及有效性进行实证验证,从而使得由这些指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及说服力。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将创新创业能力看成是一种综合性素质能力[7,9-10],这容易将创新创业能力与一般的基础能力相混淆,从而不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
因此,本文将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与评价体系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1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的分析
当前,学界对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且大部分的研究偏于定性与主观。另外,创新创业是一项专业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活动,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研究时,务必从具体的实践需要出发。通过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分析,具体采用以下3个步骤:
第1步:行为特征描述。对创新创业时间达5年以上的往届毕业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问题就是要求被调查者根据其自身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观察,罗列出至少6条与创新创业能力有关的行为描述。
第2步:对相关描述进行筛选。通过第1步对拥有5年以上创新创业的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共获得106条行为描述,然后再根据每一条行为描述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包括不同的涵义,对行为描述进行剔除、拆分与合并,最终共获得112条语义清晰明确且涵义单一的行为描述。
第3步:对相关描述进行归纳。最后,通过对第2步所筛选出来的112条行为描述进行归纳,得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6个结构维度,分别是目标管理、人际能力、创业韧性、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及学习能力,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结构维度
1.2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6个结构维度的可靠性及有效性,全雄伟构建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6个结构维度的测量量表[6],该量表共21个题项,每个能力维度分别对应3~5个测量题项,其中:目标管理、人际能力、创业韧性及执行能力都只包括3个题项,决策能力包括4个题项,学习能力包括5个题项。题项主要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法进行测量,从“十分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符合”及“十分符合”,分别赋值1~5分。利用问卷星对中山市三所高职院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502份。在以上数据的基础上,对相应的题项进行调整,每个能力维度都只保留3个测量题项,然后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及效度分析。在效度的分析当中,主要利用因子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旋转法及凯泽标准对主因子进行提取。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由这18个题项所构成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测量量表的KMO 值为0.928,Bartlett 球形检验中的sig 值为0.000,且提取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6个因子的累积方差为73.313%,各因子的载荷系数均在0.5以上,这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
在可靠性的验证方面,利用克隆巴赫α系数、题项与总分相关系数(CITC)及删除该题目后的克隆巴赫α系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在0.7以上,题项与总分相关系数(CITC)均在0.4以上,删除该题目后的克隆巴赫α系数并不会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信度、效度分析结果(N=502)
2 基于AHP 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 于1980年提出的,其是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11]。在运用该方法进行建模时,大体分为3个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判断矩阵;(3)进行一致性检验并确定权重。依据以上步骤构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为能力评价体系。
2.1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层次结构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由6个维度(指标)构成,这6个维度(指标)是否还可以进一步归类为不同的类型,从而形成一个阶梯层次结构,这就需要进一步的验证。首先,对这6个维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6个维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与此同时,各维度均值均在4分以下,这说明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较低,有待进一步的培养与提升。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构维度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关系(N=502)
其次,通过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6个维度(指标)进一步使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处理,结果只提取到了1个因子,而累积的解释总方差为60.65%,且各因子载荷分别为:0.793、0.690、0.836、0.739、0.775、0.830。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构模型由两个层次构成:目标层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层为6个结构维度。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层次结构模型
2.2 判断矩阵的构建
判断矩阵是表示本层所有元素针对上一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通过对该层各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从而构造相应的判断矩阵A,其中判断矩阵的元素aij用Saaty 的1~9标度方法给出,其具体定义及说明如表4所示。
表4 判断矩阵元素间的标度与说明
接下来,分别通过对3名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创业代表及3名在校的专家学者代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构建出相应的判断矩阵,得到如表5创业代表的判断矩阵及表6专家学者代表的判断矩阵。
表5 O-C 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创业代表)
表6 O-C 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专家学者代表)
2.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及权重的确定
由于被调查对象(包括3名创业代表及3名专家学者)在构建判断矩阵时有一定的片面性及主观性,这可能会导致指标之间的重要性不具备一致性,因此,为了使得不一致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Satty等建议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当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所获得的各指标权重才有效,而此时对应于最大特征根并经归一化的特征向量将作为各指标的权重向量。而对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通常采用一致性比率进行判断,其公式为:
其中:CR为一致性比率,一般情况下,当一致性比率CR<0.1时,认为所构建的判断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的范围之内,有满意的一致性,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需要重新对该判断矩阵进行重构与调整,并进行再次检验;CI为一致性指标,且其值越大则说明不一致情况越严重,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矩阵的阶数;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值可以通过查表7获得。
表7 对应于不同阶数的随机一致性指标值
利用Matlab 对表5创业代表的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可得λmax=6.0973,CI=0.0195,CR=0.0157,由于CR=0.0157 < 0.1,通过一致性检验,而此时对应于最大特征根λmax并经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为(0.1863,0.0482,0.1304,0.0482,0.2497,0.3336),同理,通过利用Matlab 对表6专家学者代表的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可得λmax=6.0609,CI=0.0122,CR=0.0098,由于CR=0.0098<0.1,通过一致性检验,而此时对应于最大特征根λmax并经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为(0.3803,0.0847,0.0847,0.2488,0.1590,0.0424),这就是对应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6个指标的各自权重,具体如表8所示。由表8的权重分布可知,对于创业代表而言,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6个指标中,学习能力最为重要,其权重值为0.3336,其次是执行能力,其权重值为0.2497,紧接着的是目标管理,其权重值为0.1863,接下来的是创业韧性,其权重值为0.1304,而人际能力及决策能力则相对来说次要些,其权重值都是0.0482。对于专家学者而言,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6个指标中,目标管理最为重要,其权重值为0.3803,其次是决策能力,其权重值为0.2488,紧接着的是执行能力,其权重值为0.1590,而人际能力、创业韧性及学习能力则相对来说次要些,其权重值分别为0.0847、0.0847及0.0424。
表8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权重分布
3 结论与讨论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但如何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效果,并借此衡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待研究的课题。如果仅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定性的分析,则很难准确了解与判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效果以及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归纳分析以及统计分析方法,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结构维度进行定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由目标管理、人际能力、创业韧性、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及学习能力6个维度构成。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对毕业生创业代表及在校专家学者代表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相应的判断矩阵,再利用matlab 软件计算与检验了矩阵的一致性,最后结果表明创业代表与专家学者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标重要性的认识上存在显著的差别。对于有实践创业经验的创业代表而言,其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其次是执行能力、目标管理、创业韧性、人际能力及决策能力。而对于在校的专家学者而言,其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目标管理,其次是决策能力、执行能力、人际能力、创业韧性及学习能力。这两者在认识上的不同说明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果仅从在校专家学者的视角出发来开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那么可能会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为了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能做到符合实践实际,我们应该参考实践经验,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更为符合实践要求的开发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