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2019-11-26魏可纯
魏可纯
(广东省汕头明珠路小学 广东 汕头 515021)
未来社会将不容置疑地迈进一个新的时代——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的一个生存概念,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奠定扎实的基础。目前教学改革的重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重“教”转向重“学”;从让学生接受结论转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去解决问题。因此,“探究性学习”便应运而生,它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之一。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应注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切实让每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角色的扮演,实物的演示,电化手段的运用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中的场景和人物,强化了感知,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主动积极地探究相关的问题。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师可播放“圆明园被毁”时的录相,激起学生悲愤的情感,然后,教师可“趁热”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帝国主义敢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地践踏、蹂躏?为什么当时我国这样软弱?”面对这两个问题,结合刚才鲜活的镜头,学生定会产生强烈地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对问题的探究、思索中。
2.不拘一格,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的表现出来,而思想认识、知识水准、审美倾向、人品情操、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语文课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书声琅琅、质疑讨论、各抒己见的氛围,让学生拥有语言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我们可提出一些不拘一格的问题,激发每位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文中什么地方(或哪个句子)最令你感动?为什么?”又如:“你准备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一段?”类似这样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让每位学生都拥有畅所欲言的机会,真正发挥课堂上“小主人”的作用。
3.教给学法,掀起学生的探究热潮
作为21世纪的新人,如果学生的知识水准只停留在教师教的基础上,那么他们将来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不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比如在教《林海》一文,我重点指导同学们学习大兴安岭的“岭”这一部分后,要求学生归纳出这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读片段——说特点——找句子——谈体会),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大兴安岭的“林”和“花”这两部分。同学们热情高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为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从而获得学会学习后的满足,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4.逐步引导,树立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中生疑是探索学习的开始,也是创造思维的第一步。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为学生质疑提供较充裕的时间,注重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然后逐步引导他们积极地由质疑走向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在教学《挑山工》一文,有一生提出质疑:“什么是折尺形路线?”我不急于回答,而是先让学生自愿上台画“折尺形路线”,结果画的路线有对有错,台下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我引导说:“同学们,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折尺形路线’”?同学们回答是第一自然段。我便提出要求:“仔细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这些同学画的路线对不对,为什么”?同学们通过认真阅读后,对黑板上的路线进行辨析对错,直观、形象、具体地理解了“折尺形路线”,同时知道了挑山工到底是怎样上山的。由此可见,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实践证明,学生不是不会主动思考,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防止依赖思想的出现,从而提升学会学习的能力。
5.延续迁移,拓宽学生的探究领域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禁锢于学校、课本、教师这三者之间,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比如学生学了《一夜的工作》一文,便被周总理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动员学生课外去寻找有关周恩来的文章来看,以加深对这位伟人的认识。这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延续。再比如,学完《桂林山水》一文,我便要求学生自由组合,组成“桂林风光旅游团”,推选一名当“导游”。这样,同学们有的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课外书来丰富对课文的理解,编写桂林风光解说词,努力争当一名出色的“导游”。学生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这样,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探究领域,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变机械照搬为巧用方法,变单一课本为多种渠道,变狭隘课堂为广阔生活。让我们永远铭记陶行知先生的话:“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真正将学生置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终身学习奠定初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