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赏识性评价用语范式研究
——以《家》为例,感受语言的“力”
2019-11-26朱晓玉
朱晓玉
(江苏省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 江苏 海门 226100)
赏识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达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评价方式。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善用赏识性评价用语。
下面就以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家》为例,谈谈赏识性评价用语在低年级课堂中的“威力”。
1.语言的魅力,是课堂的引力
“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智慧的语言彰显教师人格的魅力,体现教师个性的课堂,引导孩子走进你的语文课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孩子对课堂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1]此时的课堂,是生命涌动的地方。
【教学思考】
低年级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课堂除了是知识的习得之外,更是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培养、自信的表达……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孩子的每一次回答,教师的评价是不简单的。
教师要让学生从评价中获益,在鼓励的同时也“授之以渔”,“读书时要认真”,“读书声音要响亮”,“识字时要注意读准字的前后鼻音”,“上课要学会倾听”,因而习得一种学习方法。
2.语言的活力,是学习的动力
2.1 重视合作学习,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片断设计】
师:听老师读,想一想我们在读的时候该怎么停顿?(师读。)
师:现在让我们自己在位置上试试看,四人一小组,每个人都把课文读一读,读得很好的组长就在他的语文书上加一颗星。
师:谁加到星了?
生:我加到了。(生七嘴八舌回答。)
师:现在谁来展示一下?
生读。
师:读得真好,把停顿读出来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教学思考】
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教师组织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注重生生评价,就能很好地解决每个孩子教师不能面面俱到的问题。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既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运用口头评价语言,又学会欣赏别人,培养学生之间互相赏识的能力,培养人际交往中的高情商。
2.2 闻而慎思,真情流露。由于学生各自思维的范式不同,因此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答案。在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要呈现出积极的期望性,找出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范式所在,然后对其中正确的因素进行肯定,明确不足指明方向。[2]
【片段设计】
师:听老师读,想一想我们在读的时候该怎么停顿?(师读。)
师:现在谁来展示一下?
生读。
师:读得真好,把停顿读出来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生读。(在读的过程中孩子读得断断续续。)
师(微笑着):今天这节课你一直都非常积极地回答问题,表现的真棒,熟能生巧,课后多读几遍,再读给朱老师听,好吗?
【教学思考】
课堂中常会有孩子给你惊喜,课堂中一个回答问题非常积极的孩子语文学习成绩并不是太好。可是就是这个成绩不好的孩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几乎每一个问题他都会举手回答,上课时坐得端端正正,眼睛一直看着我非常认真。我想每一次回答,他都能从我鼓励的眼神、赞美的微笑、温柔的语言中能得到下次举手的自信。
3.语言的魔力,是孩子的潜力
动画中的魔法时常吸引孩子,因为魔法千变万化,而且有着无穷的力量。教师语言要如魔法一样充满魔力,富有变化、力度。
【教学思考】
3.1 小学语文除了是一般学科以外,它更是一门工具学科。小学生正处于口语发展、习惯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模仿”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担负传授知识的重任以外,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榜样。教师抑扬顿挫,音韵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语感。
3.2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口头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辨析,一概而论、漫不经心的评价会使学生漠然视之,从而丧失应有的激励性作用。不能只是形式上的“不错!”“好!”,要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口头的仅可能不断变换表达方式,语气要诚恳,要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
4.语言的“力”度,让课堂更艺术
赏识性评价用语,是从教师的“舌尖”流向学生的心间。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课堂是生命涌动的地方,智慧的回答,动听的朗读,挺拔的坐姿,师生的互动诠释课堂的精彩,生命的鲜活。我们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形成有智慧和德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