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2019-11-26王友云
王友云
(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学 福建 平潭 350400)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再单单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初中数学教学成效甚微。为改善这一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可适当地为数学课堂融入一些历史文化内容、艺术内容等,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开展初中数学教学。
1.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主要由六大能力构成,即数学逻辑思维、数学抽象具体化、数学模型、数学计算、数据整理和数学想象。具体而言,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数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收获新知识,在练习同一类型的数学题时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然,数学核心素养也包含学生灵活地将数学知识及技能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学生自身占据着主导地位,唯有学生自身愿意主动地接受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2.1 在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前提,因此,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应从教学设计的制作出发。一定程度而言,教师在制作教学设计时,不应仅仅将数学知识及技能作为价值取向,还应该将其他素养作为价值取向,其原因在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指单纯的数学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还包括创新力、想象力、适应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譬如,在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需要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点、线、面、体、角”作为核心内容,还需要将“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作为重难点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等。数学源于生活,制作数学教学设计时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的《二次函数》时,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基本的二次函数知识及算法,还需要引导学生将二次函数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为实际生活服务,如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将近几年的家庭收入绘制成表格,根据表格信息画出折线图,将其转化为与之相应的二次函数图,并运用函数模型预估今年的家庭收入。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运用过程及探索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 在课堂教学导入中培养学生数学价值观。导入环节是每一堂数学课的必备环节,其作用不容忽视,科学、合理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譬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引入“孙子巧解鸡兔同笼”的历史小故事,即“今有雏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雏兔各几何?”并向学生普及孙子的做法——假设砍掉每只鸡和每只兔一半的脚,每一只鸡的脚就变成了“1”,而每一只兔的脚就变成了“2”,那么每一只鸡的脚与每一只兔的脚的比则为1:2,假设笼子里有x只兔子,由此可以列出一元一次方程2x+(35-x)=47,最后可以算出x=12,即笼子中有12只兔子,33只鸡。多多在课堂中引入此类经典小故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数学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3 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拓展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应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就某一数学问题展开推理,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譬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的《二次函数》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同学们,现在需要你们用10米长的两根线,分别围成一个矩形和一个圆形,假如矩形的长为a,那么,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这一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如何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S=πr2、矩形的面积S=a*b,还考察了学生已学的知识点——圆的周长计算C=2πr、矩形的周长计算C=2ab(a为长,b为宽),更致力于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培养学生的跳跃性思维、推理能力。
3.结语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因此,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长期的教学目标或计划来完成。与此同时,学生应耐心地接受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自身的数学潜能,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逐步成为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切实履行相关教学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