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如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9-11-26何志明
何志明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红基学校,广东 广州 511483)
关键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真情;平等;家校联动
一、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对留守儿童们的用心关怀和真心陪伴。学校要将“用心”、“细心”、“平等”以及“苦心”的理念贯注给每一位教师,要在每一个细节处严格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以爱心、细心、平等与苦心去开展一切有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是一种同情心。
“用心“,说出来只有轻飘飘二字,做起来却并不轻松。它的难,在于它的抽象,也在于它的内涵厚重。它既需要教师们在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观察孩子们,敏锐地感知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性格,看到他们闪光点,发现他们的不足,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他,而不是用一种自认为正确的方法去教育他。它需要教师们在与留守儿童们相处的过程,时时把握好自己的尺度,时刻记得自己老师的身份,谨言慎行,言传身教,为他们带去正面、积极的影响。简言之,换位思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用心”是抽象的,但却又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看到留守儿童们的一点点改变时的激动与欣慰,也是孩子们与学校的教师们的渐渐熟络、慢慢亲近与表达感谢的反馈。只有“用心”,才会让孩子们感受教师们的真诚与真心,进而被孩子们接受。只有用心,才会将心意凝聚灌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才能如春雨浇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同情心不外乎每每流露出的恻隐之心,抑或对可怜可叹之人的由衷祈祷,其实,同情仅仅次于爱,是人心最圣洁的感情,但是很多善良的人喜欢滥用自己的同情心,觉得留守儿童缺失关爱需要特殊关怀,但是这种格外的照顾对于现状无法改变的孩子们而言无甚于歧视,只不过这种歧视是裹着糖衣的,孩子不仅不好回绝,还要接受心里暗自的刺痛。所以不要滥用同情心,因为一些伤口是无法触碰的。冷漠的人仅仅会同情一个人的不幸,陪着哭泣的人流泪,多少会使他感到几分安慰,所以不要差别对待哪怕自己有恻隐之心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同情怜惜而给予某个孩子特殊对待,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二、平等对待,不特殊化对待留守儿童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很多时候,留守儿童们本来内心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特别突出,只需要身边的人稍加引导就能够解决,但由于周围的人们给他们贴上的固有的一些不好的标签,他们就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不堪和可怜,进而自卑、自闭,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突出。因此对待留守儿童时,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可怜人”“坏孩子”“不正常”的标签,这些标签很可能会让孩子们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进而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学校要给留守儿童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平等地对待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让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
三、创造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留守儿童存在着的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仅仅靠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和引导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同时还必须要家长的关注和引导与学校相配合。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多为留守儿童搭建平台,解开他们的心结。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必须积极开展联动教育,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互动,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长们的认识,转变一些家长落后观念。
比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民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与教师,学校和家长的交流互动,向家长灌输一些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鼓励家长与孩子们多互动,建议家长们平时多打亲情电话。再比如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教师们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将留守儿童们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做到联动教育。
总结:用心是最好的教育,这同样适用于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严格要求教育工作者有耐心,换位思考,详尽解释知识,讲述道理;有恒心,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里不断调整自我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从一而终;有平常心,明确定位,树立师者形象,给孩子们舒适的陪伴,平等待人;有爱心,包容淘气,教导顽劣,培养自信,端正品行,言传身教,让孩子们在接受传达爱的过程中学会感恩。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也需要与其家长沟通联系,需要借助一些社会力量。学校要同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计划和方案,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