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
2019-11-26郑兆安
郑兆安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乡郑楼小学 安徽 淮南 232154)
数学是一门有着严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特点的学科,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培養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这也正是思维不健全,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所需要的。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将教学的眼光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上,通过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让他们获得更加精彩的未来。
1.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创新意识的增强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是进行相关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具有求新、求变以及求异这样的特点,是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应当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激发。为促使小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种较为轻松愉悅的课堂氛围,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将传统上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提问,促使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图画应用题时,可以通过向小学生提问相关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喜欢小狗吗?”“喜欢!”“教室里有小狗吗?”学生失望地回答:“没有。”此时教师可以适时说:“教室里没有小狗,老师可以将小狗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从而促使小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相关知识,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2.重视引导启发
小学生对于创新还未生成概念,但年龄和性格决定了他们具备着活跃的思维和多变的想法,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创新潜力,但想要将这一潜力充分挖掘,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启发。这要求教师变落后陈旧的教学手段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主体,给他们更多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而不是将已经总结好的知识“灌输”给他们,让他们机械的记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被充分调动,积极创新。
在进行“两位数相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故事情景:在一次聚会上为学生准备了15箱酸奶,每一箱有18瓶,那么学生一共可以喝到多少瓶酸奶?老师便请学生进行猜测,并将自己猜测的答案写在纸条上,積极鼓励其利用现有知识进行数据猜测,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答案,就必须计算出15×18的最终结果。教师指出唯有算出这一结果,才能真正获得正确的答案,现在我们还没有方法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因此,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断开拓思维,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老师便要求学生自由组成谈论小组,进行积极交流与沟通,大约提出了近20种解题思路,通过这样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创造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探索出解题的思路,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问题的本质。
3.结合生活实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例教学,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的学习,巩固自己的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生活实例讲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的实例授课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才能够使学生更加乐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4.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学生的基础为出发点,推动学生走上主动探究的舞台,在课堂上以数学问题的抛出、分析、解决等一系列的自主流程,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践,从实践中体会如何创新,我们可以针对课堂知识巧妙地进行课程设计,在规范化的流程中又不按部就班的传递数学知识,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节课堂的“作战计划”,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在动手中发散思维,碰撞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学“轴对称”时,教师可让学生拿起身边的A4纸,进行折叠翻转,学生有的会叠小星星,有的会叠千纸鹤,教师应及时的夸赞学生,鼓励学生利用折叠的方式表达更多的轴对称样式,其中一些学生的书写与绘画能力较强,教师可通过汉字与绘画等方式,呈现出更多的轴对称内容,使得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然的激发创新想法。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该及时转变数学教学观念,立足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深入贯彻并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在提高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数学综合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其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