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本体教学 提升学生素养

2019-11-26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章冰瑜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29期
关键词:牵牛花本体自然段

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 章冰瑜

在评课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少了点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呢?语文课要教什么?怎么教?这都值得我们细细思量。

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即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这才是我们语文课应有的担当。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也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语文的本体性教学,上出“语文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接下来,我以《花钟》第一课时为例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关注本体,简约设计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借文本之力,使学生得语文之力。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上不应该“教内容”,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我认为在课堂上应关注语文的本体性内容,以简约、流畅的思路设计教学。《花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思路清晰,文质兼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借助关键词句概括一段话的段意和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的开放。于是,我立足“教学目标要简约,教学方法要简单、教学过程要简洁”的宗旨,依据三年级学生实际的识字和阅读水平,从创设情境入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创造课程资源的过程。

教学中,我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提出疑问;再整体感知全文,借助微课,让学生欣赏不同花的开放;接着学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大意;然后通过对比、品读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生动;最后仿写迁移,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也许会有人认为,我这个教学设计是不是过于简单,但我认为,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而是朴素、扎实、有效。这样的教学不是单纯停留在课文的理解,而是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运用,进而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促发展。

二、任务驱动,探索学习

学习任务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向标、指南针、路线图!以问题形式呈现探究课态,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方向,而教师则尽力给学生创设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乐于学。学习任务可以是学生提出的疑问,也可以是老师设计的问题。

如《花钟》这一课,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提出疑问:“什么是花钟?”“花钟是什么样的?”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更乐于去解决,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主动走进文本去探索。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确定出“文中写了几种花的开放,分别是怎样写的”这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品赏、讨论、对比、练写”等形式探索学习,在不同位次聚焦相同任务,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阅读”,开启心中的慧眼,体悟文理,感受文情,学到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三、关注语用,渗透写法

单独存在的语言文字只是个抽象符号,只有赋予人的情感和印象,在阅读中理解,演化成具体形象和真实情感,才能成为有价值的语文。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获得需要在阅读体验、表达训练中逐步内化。

写作不能“白手起家”,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创作的源泉,对于初涉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大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按时间顺序写了不同花的开放,这可是一个很好的习作范本。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花开放的句子;再让学生仔细品读“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比较句子:(1)凌晨四点,牵牛花开花了。(2)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想想两句话有什么异同?你认为哪句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是抓住牵牛花的形状、颜色的特点,把牵牛花当人来写的,这种把物当人来写的句子叫拟人句。接着,让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并交流。之后,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时间上是如何表达的,体会有序表达的好处。最后,出示一组花的图片,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写法,说说其他花的开放。

在以上的教学中,我根据学情和认知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本文”,在一次次的研读中习得写作方法,并在新的语境中巩固运用,迁移提升。这样的教学追求的不是“教过”,而是“教会”。

四、品读语言,提升素养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朗读、默读、对比读、合作读,引导学生品读字、词、句,从字里行间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感受到朵朵鲜花,芬芳迷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品读是一种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这样的品读不是肤浅的,而是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促使学生在品读中“体会、评析、表达、应用”,有利于学生增进语文能力,提升文化素养。

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关注本体性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内化为自身的语文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

猜你喜欢

牵牛花本体自然段
眼睛是“本体”
秋天
一种基于社会选择的本体聚类与合并机制
牵牛花
开在冬天里的牵牛花
美丽的秋天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