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如何有效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探究

2019-11-26邹继书

读与写 2019年2期
关键词:创设意识情境

邹继书

(贵州省务川县柏村镇后坝小学 贵州 务川 564300)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不断培养和提升小学生提问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只有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提出富有启发性和独特新颖的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1.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要具有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而且还要具备直觉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上课的特点是: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就忙于应付,重结论轻过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只关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那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越来越少了。学生没有问题就不善于思考,就不会用疑问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应给学生创造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首先,老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摸索,大胆创新。

2.建立多样的提问机制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情境氛围的创设,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不同的提问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1 创设引趣激疑情境,尝试提问。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充分激起学生的思考,赋予思考过程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学生有了百分数概念的知识准备,教学难度不大。有教师在出示例题后,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送给每个同学一个特殊的礼物──“?”号,请大家带着问号去自学例题,对感到困难的地方打上“?”,把“?”打在哪里最合适?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样做就赋予原本枯燥的思维过程以趣味性,激发学生在看书自学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2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主动提问。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提问意识,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和学生谈话:“你们一年过几次生日?”学生回答:“我一年过一次生日。”教师追问:“有不同的情况吗?”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我的一个好朋友今年10岁,但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这个学生提出了超出学生常规认识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3 创设出错情境,辨析提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后,教师在课堂上还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思维空间。可以呈现一些学生易错的题目,让学生去“犯错”,再进一步“找错”,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主动提问。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提问:“如果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发生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呢?”学生们由于受到直观思维的限制,给出的回答可能会各不相同。此时,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的答案进行比较,在辨析中引发二度提问。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易错点,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变化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1 多观察实际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观察习惯,要培养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未解开的谜团,只有勤于思考,认真观察,才能切身体会到生活的这种科学魅力。如:学校开运动会,一些学生观察到,400米比赛每位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400米赛跑,相邻跑道的运动员起点的距离应该有多远?”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课余钻研数学的热情。

3.2 让学生对“解题方法”提出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多角度、多方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指导他们按下列的几个层面提问:A、题中所给条件有哪些?B、题中是否有隐含条件?C、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解决问题?D、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经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便逐渐学会按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既提高了解题能力,又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

3.3 鼓励阅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如在教学《通分》时,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问题。结果一个学生大胆质疑:“通分时,为什么一般情况下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教师立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并顺势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营造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指导提出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在问题中发展自我,成长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创设意识情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