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自主实验探究分析
2019-11-26张继军
张继军
(吉林省德惠市第二十六中学 吉林 长春 130300)
1.课堂自主实验探究
1.1 利用不理想实验效果进行探究。利用不理想的实验效果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时,出现部分实验小组的液体无论加热时间的长短溶液颜色都不会发生改变依然为红色。面对这样的实验效果,实验探究就是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选择了对比实验。请两组同学重新按照第一次实验的步骤和药品用品再次进行实验,其他学生在一旁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进而分析原因。结果依然第一次,一组变色,另一组没有变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能使紫色石蕊变色的物质有哪些?这些物质有哪些性质?学生开始讨论和翻阅书本得知:实验中由两种酸可以使紫色石蕊变色即盐酸和二氧化碳溶于形成的碳酸,但是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盐酸具有挥发性。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实验时是否由少量盐酸进人紫色石蕊溶液中?这时有部分学生提出在制取二氧化碳时会少量气泡(泡沫)进入导管,会不会随着导管进入紫色石蕊中,而少量气泡(泡沫)中就含有盐酸?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相关验证,为了实验验证有效让多组同学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论与学生提出的实验猜想是一致的,由此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明白、理解和掌握了碳酸与盐酸的性质异同。
又如,在做酸碱指示剂实验时,由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过大,导致酚酞溶液变色后红色褪去。课堂上教师随机要求学生分析原因,并对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稀释降低浓度,再次进行实验,实验后颜色变为红色且颜色不褪去。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两次实验氢氧化钠溶液的异同,逐步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关键,让学生理解酚酞试剂与氢氧化钠试剂变色的原理是二者发生化学反应,而酚酞变色的PH值的范围8.2-10。
1.2 利用实验,提高习题课、复习课的效果,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化学素养。初中化学习题课、复习课是化学课堂中比较枯燥、沉闷的一种课,学生容易觉得无趣,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在讲解一些实验探究习题课、实验专题和物质专题复习课时会利用有限的时间,根据上课要讲解的重点题目进行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简化讲解,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化学素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相应的自主实验探究,是为了便于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绝不是简单做一些额外的实验,活跃课堂气氛;必须是要与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不能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
2.课外自主实验探究
课外自主实验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课程改革的要求看,新课标指出:“应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如趣味实验、生活实验和课外实验等,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实践能力。课外自主实验要促进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融合。在“做科学”的实际情境中获得能力与方法,并感受化学的独特魅力!
2.1 以家庭作业形式进行探究,对课本知识的加深和拓展。例如,在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时,在学生分析完成为什么会出现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颜色由紫色变成红色;随后将试管中的液体均匀的分别放在两个试管中,液体无论加热时间的长短溶液颜色都不会发生改变依然为红色的原因后,教师又提出疑问:我们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酸有盐酸、醋酸、柠檬酸、碳酸,它们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变色之后能再变回紫色?让学生回家后完成实验探究。第二天学生就告诉老师实验结论以及他们是如何进行相关实验的,收获比较大!
又如,在讲解自制酸碱指示剂时,学生的家庭作业为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家里常见的酒精、白醋、小苏打、雪碧、植物的叶子和花中色素,学生根据课本的实验操作完成相关探究,理解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理。
2.2 习题课、复习课中部分素材选取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配置溶液时,要求学生回家自行配置500克0.09%的生理盐水和两种不同浓度的糖水。
2.3 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进行课外实验,便于课程推进,简化讲解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如铁生锈的探究。要求学生准备5个铁钉,除了进行书本上的三个实验;额外补充两个实验,一个是水中倒入白醋;一个是配置成食盐水。经过一周的实验,学生发现铁生锈的原因是与氧气、水接触,而且在酸性、存在电解质的情况下生锈速度加快。
总之,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借助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能力,加深其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理解,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