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9-11-26韩丽平
韩丽平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滨湖中学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既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抛弃“难”、“繁”、“偏”、“旧”的内容,引入现实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学的层面。教师只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造成学生的知识增长与思维发展不同步,高分低能的现象很普遍。这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理念和数学课标的要求,而且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起重要作用。在此我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做法。
1.贴近学生,让学生喜欢数学
很多学生比较反感教师“高高在上”“不苟言笑”“板着脸、表情严肃”等状态,并不知不觉地产生逆反心理。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为教师没有放下身段,以平等的状态和学生对话。只有教师贴近学生,走进学生,蹲下来和他们说话,才能够让学生接受你,并由此喜欢上你,喜欢上你所教授的课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很多学生在上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时,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出最佳的状态,不但思维敏捷,而且接受知识也很迅速。数学知识因为其逻辑性强,需要学生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能够拓展延伸、触类旁通,因此很多学生都视其为畏途,觉得数学复杂、高深。基于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对教师产生好感,从而自主进入学习状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两节课、三两天就能够建立起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有恒心、有爱心、有耐心、有毅力,每天都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和学生沟通、交流,多和学生们接触,多关注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情和尊重,就会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有着水滴石穿的妙处,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起到感化愚顽、启迪学生进步的作用。
2.因材施教,启发引导
因材施教、鼓励辅导、启发引导,加深理解。初中阶段的学生,数学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确定教学进度,设计教学梯度。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布置难度各异的作业和练习,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辅导,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引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应用题时,提出问题:在三角形ABC中,a=3,b=4,求c=?有的同学回答c-5,有的同学指出没有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c≠5;我接着说:如果给它加上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呢?大多数同学回答c=5,少数同学反对;我接着说:如果这个直角三角形没有注明∠C是直角呢?同学们立即明白:这个问题应该分两种情况作答,如果∠c是直角,则c=5,如果∠B为直角,则c=?;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同学思考:为什么∠A不能为直角呢?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答案:因为∠A的对边是a,不可能是最长边,所以∠A不能为直角。这样启发引导,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注重强化训练,加深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能力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让他们终身受益。有些数学教师往往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注重知识的灌输,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会培养知识的机器人,而没能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做以引导,忽视了思维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利用已有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获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方法。思维的条理性和敏捷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很多学生表现出回答问题的迅速和反应的快捷,都是其思维品质良好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训练。如:注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及时应用相关的概念知识。在解题效率和速度上,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教师都应对他们加强知识理解的锻炼。通过各种记忆手段,强化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在头脑中很快反应出来,达到思维敏捷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寻找多种解答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思路、不同方法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获得更加全面的数学知识,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讲究教学策略,富有创意,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就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创新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相应培养,为实现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