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2019-11-26蒋卫文
■蒋卫文
(甘谷县新兴镇蔡家寺小学,甘肃 甘谷 741200)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部分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因此,必须重视导入环节的处理。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不仅能让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工程问题”一课,笔者是这样导入的:“老师今天去书店看到有一套非常好的练习材料,想买几套回来给大家用。数一数口袋里只有60元,如果只买上册可以买30本,如果只买下册可以买60本。大家能帮老师算一算,如果上、下册一起买,可以买几套?”学生非常认真地帮助笔者算了起来,在笔者的引导下,他们很快地掌握了工程问题的基本要义。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这就启示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在此基础上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并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
如,教学“元、角、分”时,这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十分熟悉。因此,笔者摒弃那些繁琐、格式化的教学程序,直接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将教室变成超级市场(老师布置),教室中央的学生课桌上摆满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并用标签写上价格,几角、几分、几元几角、几角几分等。超级市场门口(教室门口)有收银员(二三名学生),其余学生到超级市场,用自己手中的钱(钞票样本)去购买一样或几样的东西。在你卖我买的互动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的一些关系及进率,并能灵活地应用人民币购买物品。
当然,有些课堂教学中,某些数学知识不适合匹配出生活原型,那么可以针对本课知识挖掘一些生活实例。
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时,让学生计算学校伙房一餐的开销:4千克青菜8.4元、1千克西红柿3.5元、肉类17.5元、调料2.5元,共用去多少元?这样的问题设计,把枯燥、死板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现实化了,学生不但学得有趣、学得快、记得牢,而且还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进而爱上数学。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领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去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笔者根据小学生喜新、求趣的心理特点,布置少、精、活的作业,让作业处处体现“生活味”。
如,学习“百分数”一课后,让学生回家计算一下自己家里电话月租费占本月话费的百分之几?本月话费比上月减少(增加)百分之几?
再如,在教学完“千米”这一概念后,笔者是这样安排学生家庭作业的:让学生量出自己家与学校的距离。对于这一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很显然学生必须走出课堂亲自实践,才能获得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体验。学生的方法灵活多样,他们有的住得近,量一量自己的步长,通过数一数总共走了多少步计算出结果;有的用骑摩托车计时的方法测算出来的,通过速度×时间算出了家到学校的距离。这一生活化的家庭作业,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应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谛,让其渗透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回归自然,才有利于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世界、用所学知识去服务于生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