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诗文教学充满意境美

2019-11-26贾建明

甘肃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韵律诗文古诗文

■贾建明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分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古诗文的特点是通过形象的艺术概括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情感,情与景高度融合形成诗的意境。正因如此,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课堂教学就要通过文本,捕捉流动多变的诗文之外的优美形象画面、诗人丰富的情感及精神世界,从而引导学生发挥课堂主体作用,让古诗文教学更加富有魅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文的韵律走进诗的意境

带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开始要以读为本,要求学生们熟读诗文,划出生字,掌握诗文的韵律。遇到像“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等,教师要适当点拨,鼓励学生自己查字典,先掌握字的读音,再教学生该字在古诗文诵读中的韵律和发音,让学生们明白古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然后,采取轻声读、个别读、对读,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等学生有了真切感受,打开事先准备好的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带领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在诗的抑扬顿挫中,以诵带情,以读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感知诗的音韵美、格律美,把学生带进诗意。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更深地领略诗的意境,在想象中唤起学生的美感。意境即美好的画面,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是意境。简言之,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要让学生自主地走进诗的意境,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二、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走进诗的意境

由于时代背景以及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往往致使其诗词风格、题材、思想内容发生变化。如李煜、李清照,其前期作品与后期诗作体现的意境几乎判若两人。通过对古诗文意境的理解,大多数学生会明白诗词所含的意蕴和情怀,也就是说基本达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为了教学效果好,教师需采用一些辅助手段,如视频资料辅助教学,在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先引导学生观看影片《大唐诗圣》,通过对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的大体了解,学习这首诗就会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课后拓展,厚在积累。如果有条件,可以带学生去实地参观诸如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胜古迹,以游学的方式达到短诗厚学的效果。

三、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引导学生领悟古诗文的意境美

诗文的创作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情与物的激情碰撞,是心与境的契合无间。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便产生了一首好的作品。因此,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要做到这三者的有机融合。古诗文教学要重点把握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文字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层面,第三个层面是文化层面。所谓文字层面,就是在古诗文教学时做到字字落实。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即:“春意绵绵,正好睡觉,不知不觉一觉醒来天已经亮了,到处能听到鸟儿在啼叫。昨夜里听到了风雨交加的声音,不知道这风雨又打落了多少花瓣?”这就是《春晓》的字字落实。在文学层面上,关键是抓意象。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的“渔火”就是一个意象。但是这个意象只有放到整首诗中,才能称其为意象。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闪闪烁烁、隐隐约约的物象,还寄托作者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这便具有文学意义。在文化层面上,如,“月是故乡明”对于中国人来说“月”就是一种文化,不只是一个自然体。看到了月亮,想起了家乡,这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的“月是故乡明”……这是民族心理的积淀,是情感的诉求,是文化现象。

总之,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意境及审美情趣的培养。在诵读古诗文中感知其意境美;细读诗文,在阅读中使学生有所体验,感受语言美、艺术美;精读诗文,在阅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熏陶,并扩展审美情感;回味诗文时,发现古诗文中的审美情趣,升华自己的个性化情感,丰富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悟,就一定能够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韵律诗文古诗文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韵律之美——小黄村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韵律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