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课堂从导入开始
2019-11-26■潘军
■潘 军
(金昌市第三中学,甘肃 金昌 737100)
有人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笔者认为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更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的设计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常言讲: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几年来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投入到诗意的语文课堂建设中,教学愈做愈细,愈做愈精,课堂教学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即使是每课的导入语,也是殚智竭力,可谓是异彩纷呈。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形式及功效做以下举隅:
一、善用故事,营造课堂氛围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讲授《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安徒生语惊四座说:“皇帝的新装。”那么,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很好地引入新的教学情境,课堂导入自然活泼,生动激趣。
二、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如果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易学,使教学内容变得有趣。比如,讲《范进中举》一文时,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老师曾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明末高邮有一个叫袁体庵的神医,曾收治了一位病人,一位参加了科考的书生考中了举人,竟然喜极而疯,拍手大笑不止,这是何等怪事,金榜题名本是官袍加身的至上荣耀,何故竟会发疯如此,且让我们结识一位文学长廊中经典的人物形象——范进,了解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命运。巧设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不待言。
三、诗意表达,激起情感共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激情诗意的导入语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它是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使学生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诗意的表达不仅仅是落实语言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的道德观、审美观的熏陶和提高。比如,讲《凉州词》这首边塞诗时,笔者这样引入:一说起诗歌,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代。唐代,这是一个连政治和哲学都透着诗歌芬芳的时代。唐诗,更是中国诗坛上百花齐放的时代,既有飘逸豪放仙风道骨的李白,又有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杜甫,题材丰富,风格各具。有这样一类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这就是唐代边塞诗歌,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就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他们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环境的艰辛,或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歌。学生在这种引导之下很快激起了希望深入认识、了解唐诗的兴趣,课堂教学自然顺利开始。
总之,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门需要语文教师倾力打造的学问,常用心设计,语文课堂自然会变得富有诗意,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而这恰恰是语文课改追求的至高境界。笔者深感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诗意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不容易。但愿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在语文教学的热潮中努力做一个新课程理念下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用教师特有的智慧通过课堂的导入艺术去点燃诗意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