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诗文诵读的教学艺术

2019-11-26孙咏梅

甘肃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稚子诗文古诗文

■孙咏梅

(临潭县羊永九年制学校,甘肃 临潭 747500)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儿童时期是经典诵读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从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出发,抓好学生对优秀诗文的背诵积累,不要让学生错过积累的黄金时段。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诵经典古诗文,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诵读中渗入心灵当中,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那么,课内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呢?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等这一环节,教师可随机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多“熏陶”。

二、熟读古诗、自悟自得

我们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文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后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达到自悟自得。

三、适度讲解、诵读体会

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思想抱负。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受到很好的效果。如在结束《古风》的教学时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悯有哀怜的意思,还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四、展开想象、捂意明理

根据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才能进人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登鹳雀楼》,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悟意明理,再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或把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两段话写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适当延伸、拓展诵读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苏东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那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作文,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教学《古风》作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猜你喜欢

稚子诗文古诗文
真火锤炼稚子心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袁亚湘:以稚子之心探数学之美
袁亚湘:以稚子之心探数学之美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