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9-11-26张富贵

甘肃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蔺相如母爱言语

■张富贵

(泾川县第二中学,甘肃 泾川 744300)

阅读是学生认知事物、体验情感、参与实践的一种综合能力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训练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素材。如何利用这些素材,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课题。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注重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情景教学。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就利用了小学生天真活泼、爱表现的特点,让学生上台表演周瑜会见诸葛亮的情景。三位学生走上台来,拿出了准备好的道具,戴上了纸折的帽子,贴上了胡子,摇着一把充当鹅毛扇的折扇,同学们一看这扮相,都不禁大笑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随着旁白的讲解,表演开始了。小演员们演得活灵活现,将人物的语言、行动赋予了新的内容,人物语言极富有个性和艺术性,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在表演与观看表演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这种生动的情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变得强烈、思维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起来,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鼓励阅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即学会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阅读,离不开言语形式。文本的言语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概括的表达,也有细节的描写;有情感的直接抒发,也有曲折的表达;有按顺序写来,也有倒叙插叙的峰回路转;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也有“人比黄花瘦”的清新婉约……即使是同一主题,言语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如,同是表达伟大的母爱,《麻雀》一文是尽情地渲染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雀,《荔枝》一文则是惟妙惟肖地描写母亲对荔枝喜爱却又舍不得吃的细节,《秋天的怀念》则在抒写“我”下肢瘫痪后,重病的母亲对我的照顾,深刻抒发了“我”心灵的感受。文本的言语形式不同,个性化阅读的指导也就不同。《麻雀》一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老麻雀的弱小与无畏、猎狗的强大与茫然的比较中体会母爱的伟大;《荔枝》一文的教学,则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细节的描写,体会母爱的伟大;《秋天的怀念》则要想作者之所想,深入体验作者的感受,去体会母爱的伟大。

三、换位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方式

同一个问题,可以变换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丰富思维方式。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可这样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蔺相如,当听说廉颇要给自己下不了台时,你会怎样做?而蔺相如是怎样做的?”“如果蔺相如也像廉颇一样的态度,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变换角色的思考,对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精神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次,多元思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对于问题的认识,还应该是多条线索、多条思路的,这就要求学生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从课文内容上说,一是可以沿着文章的思路作顺向的或逆向的思考。如,学习《穷人》一课,顺着作者的思路想:“渔夫和他的妻子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生活会怎样?”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逆着作者的思路想:“假如小女孩没有死,结果会怎样?”二是可以改变文章原来的思路作其他情况的思考。如,学习《称象》一课,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课文中写的曹冲利用称石头的办法称象以外,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学生在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几种设想,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有创造性。

总之,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是很多的,作为教师,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业务素质,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用语言播种,用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滋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身为教师就必须重视创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使创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升华,让学生插上阅读的翅膀在前行的道路上翱翔。

猜你喜欢

蔺相如母爱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母爱大于天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