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社会体育专业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效建设研究
2019-11-26陈林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陈林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一、对社会体育专业校内外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社会体育专业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其存在两个方面的客观要求:第一,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并将其与全民族的体质健康联系起来,所以社会体育活动成为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了各界的广泛重视。第二,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健身热潮就可见一斑,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势必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指导,因此高素质、高能力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往往供不应求,这就反向促进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但从诸多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情况来看,取得的效果不是很乐观。在校内资源建设方面,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环节,这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普遍不强,难以胜任社会体育活动的要求;在校外资源建设方面,存在资源单一、供给不足的情况,难以满足大批量学生的体能和技术锻炼的需求,因此制约到了正常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
基于这一现实情况,就需要对现有校内外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果,另外还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以不断满足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社会体育专业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建设途径
自教育部同意对社会体育专业的改名以来,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体现和要求,可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工作大多处于百业待兴的状态,因此亟需对原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在此之上不断开发和利用新的资源。
(一)整合现有的设施和器材
因为高职院校受到经济实力、规模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所具备的设施和器材要想达到国家专业建设的标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社会体育专业而言,该专业开设的时间尚短,如果在短时间内全部购置新的设施和器材,显然超过了高职院校的能力范围。所以,高职院校就需要立足于现有的资源,来对设施和器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其在专业教学中的利用率。
(二)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
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成果,除了与任课老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相关外,还与任课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成显著的正相关。而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就是要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来对任课老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和鞭策,使之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比如,可以就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好奖励制度,让任课老师可以逐渐接受这种新型管理模式,解决他们创新专业教学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任课老师可以大胆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大多倾向于老师“教”的环节,而在学生“学”的环节无法进行具体的落实。因此,只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教”和“学”的相互补充,才能构建出完整的专业教学“共同体”。对高职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而言,落实学生的“学”,既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这就要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可以紧紧围绕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尽快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以提高专业教学的成效。
(四)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除了要切合高职院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外,还应该面向社会的用人需求,并以此为指导来开展专业教学。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毕业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参与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以用人单位为依据,必要时可以引入用人单位的各项资源。比如与企业、社区、俱乐部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并且引入这部分用人单位的专业人才,使其可以到校担任技术指导和训练员,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实现与用人单位的直接对接,帮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可以更好符合岗位的实际需求。
(五)与主管单位共建资源平台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归根结底是需要面向社会的,但仅凭高职院校的影响力,难以获得很好的社会资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与上级主管单位取得联系,以寻求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比如,高职院校可以与主管单位共建资源平台,为信息在各级间的有效传递打好基础,通过对相关政策、人才招聘、培养目标等信息的公布,让更多的校外信息资源可以被广大师生所了解,并以此来指导后续的专业教学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促进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精确的定位,以更好让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做好分析,力求加强社会体育专业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有效建设,使之可以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和专业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估和保障措施,最终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彻底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