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德育于阅读教学之中

2019-11-26孙吉龙

读与写 2019年25期
关键词:范读德育情境

孙吉龙

(辽宁省大连庄河市青堆镇中心小学 辽宁 庄河 116400)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運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能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因文而宜,因材施教,根据课文的固有内容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到文道统一。

1.变无声为有声,寓德育于朗读之中

读是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它能发展思维,引发情感,有了情感方能产生意识,受到教育。教师的范读可以以声色去感染教育学生。因此,我很重视范读,每教一篇文章之前,我都多遍地练习,争取范读成功。朗读不仅可以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发展思维,而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表达愿望,建立新层次的思维体系。

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有意识读了两次课文,第一次用平淡的语气读,完后问学生:“你们觉得桂林山水怎么样?”学生们没有什么表示,此处无声胜有声。接着,我情感饱满地又读了一次,沉浸于情境中的学生脱口而出:“太好了!太美了!”甚至有的学生干脆站起来问:“老师,咱什么时侯能到桂林旅游呀?”从学生们的语言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秀美,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因而学生们自发地组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朗诵会,在作文中表现出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言谈中流露出祖国母亲的伟大。

教师的读是把作者或文章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而学生的朗读是体验作者匠心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过程。朗读是对书面文字的感知与含义联想的过程,更能表达愿望。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描写亿万人民聚集在长安街为周总理灵车送行悲壮而动人的情景。用低沉悲哀的语调读,声声有泪水,句句吐真情,读出了痛上加痛,悲上加悲的意境。这种声,这种情道出了学生热爱总理、怀念总理的心情。培养了学生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2.重情景,创情境,寓德育于情境之中

人的思想品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认知随着情境的再现而产生。在教学中对教材的精华部分伴有有声有色的朗读,或组织精妙的语言,对课文内容、人物、场景作生动形象的描述,再现教材的精彩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以激情达意,融思想教育于情境中。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我是这样描述的:“一团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包住了,可他象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三、四十分钟,才ー点一点地熄灭。直到最后一息,他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描述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紧咬着牙,眼里闪动着感动的泪花。这就说明学生已进入情境之中,被邱少云不畏牺性,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所感动。进而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以英雄为榜样,做个遵纪守法的人。进而端正了学风、班风。

3.抓重点,破难点,寓德育于词句之中

课题或文中有些句子画龙点睛,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对这样的句子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尝试性地结合课文内容有机的进行思想认识教育。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结尾一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已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我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谈体会,教育学生做一个关心他人胜过自已的人。

又如,《少年闰土》中有一段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的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针对这个句子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认识到鲁迅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少爷,被关在大院子里,过着不劳而食的生活。因为不劳动,所以知识贫乏。闰土是穷苦农民的儿子,在劳动中获得了知识,聪明能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会受到知识不仅来源于课本,也来源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4.扮角色,闯镜头,寓德育于角色之中

如果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么扮演文中某个人物就会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感受到作者跳动的脉搏,捕捉人物灵魂的影子。

如,我在讲《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让学生表演一下董存端炸暗堡那一瞬间的情景。学生就抓住了童存瑞的动作:在桥底中央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猛地一拉;神态:昂首挺胸,钢铸一般的脸,巨人一样挺立着,坚毅的目光;语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再现了董存瑞舍身忘死的高大形象。此时此刻,董存瑞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感化了学生。学生以此更加明确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学生不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树立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5.解诗意,破常规,寓德育于思维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占有一定的比例。学生在熟读成诵中丰富了传统文化、陶治了情操,受到了思想品徳教育。我在教学古诗时针对一定的内容,打破常规,寓德育于思维想象之中。

如,《泊船瓜洲》这首诗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通常解释为: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已的家呢。显见这种解释把“还”字解释成“回家”。我认为不能只应该这样去解释,而且这样解释也没有多少深意。因为这首诗是王安石被罢官在回家途中路过瓜洲,停船过夜时写的,他已在回家途中,何谓“何时照我还”?我在教学中尊重历史事实,启发诱导学生:这里的“还”是“回家”吗?他正在回家的路上,为什么还不知“何时还”呢?一生回答说:那么这个“还”就不能解释成“回家”,而应理解成“再回到朝庭做官”。我接着问:“他当时正推行新法而被罢官,回家途中却又希望回到朝庭做官,把新法推行到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这说明王安石关心国家忧国忧民。”在这样的启发引导下,原诗的意境变了,认识层次高了,把思念家乡之情,转移到忧国忧民之情,由激发学生的“爱家”之情升华到“爱国”之情,达到了教育意识的飞跃,从中受到深层次的教育。

阅读教学中播下了徳育的种子,必然开出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方式方法是手段,文道统一是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知识和提高意识能力结合起来。所以,教师要运用各种形式,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施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在愉快学习中处理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文道统一,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范读德育情境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