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危化品管理方式探讨*
2019-11-26吴应梅江林娟王建芳
陈 林 吴应梅 江林娟 王建芳
(重庆三峡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重庆 万州 404100)
应用型高校特点是服务地方,为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较强专业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高素质人才,地方院校为寻求长远发展已经逐渐从单纯学历教育转向综合能力培养[1-2]。实验教学的提高是应用型高校转型重要方面之一,在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有着独特作用[3-4]。随着危险化学品使用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如何实现危化品有效安全管理是各高校应用型教学转型的重要任务。危化品具有放射性、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易爆型等特点,在有效发挥实验教学价值的同时还要深刻了解危险隐患,做到严格管理、恰当使用,这样才能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和人事伤害事件的发生[5-7]。近年来高校危化品事件频频发生,比如北京交通大学“12.26”较大爆炸事故,为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8]。本文以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实验教学提升为契机,以实验安全为保证,对目前地方院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高校转型改革实验安全保障策略和措施,以期完善现有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顺利进行。
1.应用型高校危化品管理现象
1.1 危化品安全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高校任存在“重理轻实验”的观点,教学重点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实验实践,尤其是实践教学定位为服务理论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9]。而地方高校寻求应用转型,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随着转型发展应逐渐提升。虽然国家今年对地方高校设施购置提高投资比例,如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出规划项目等,给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大支持,但是实验安全管理与教学设备的提升没达到同步发展,因此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内容仅为常规管理,没有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危化品管理及使用没有针对性,安全防范停留在表面。同时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化学品使用大意轻心,认为危险情况不会发生,忽略药品回收环节,实验过程没起到督促监督责任,存在安全隐患。
1.2 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各环节有待完善。危化品管理流程环节存在漏洞,如采购、储存、使用、回收、风险分析及控制不完善,造成危化品安全管理不到位[10]。以采购为例,危化品购买途径多样,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教师,可以从学校/院层面购买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私自获得,这样有毒有害化学试剂无法正在把控,一方面存在重复购置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存在安全保障。我国对于危化品专项法律中明确指出,“具有毒性和危险性化学试剂必须要进行严格实名制登记购买,必须由所在单位盖章审核,不得私人购买”。
1.3 管理人员专业程度低,实验队伍薄弱。不管是地方高校还是国内一流高校普遍存在实验管理及教学队伍不够齐全,实验室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人才流失严重。一方面是院校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工资福利收入相对专任教师明显偏低。这种现象在地方院校尤为严重,因此从事危险化学品管理、储存、使用等无法完全按照管理规范要求正常进行[11]。随着高校不断发展、转型、扩大,各类人才队伍也相继变化,一些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在素质和技能上差次不齐,危险化学品正确使用方法不熟练,安全管理隐患突出。
2.应用型高校危化品管理方式探讨
2.1 健全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体系。依据“谁管理谁负责”制度进行危化品管理分级,建立“学校/院-二级学院-实验负责人-实验管理员”管理构架,形成逐层管理、全责清晰的实验室危化品安全保障体系。每个环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实验室实验教学范围、人员及审批权限、落实实验室危化品使用登记相关制度。
2.2 加强安全防范教育。不同应用型高校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教育宣传”,加强师生卫生化学品认识及使用方法,掌握危险化学品事故预警处理对策,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使用规范流程[12]。根据情况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安全教育讲座及典型案例分析,安全事故演练等活动,开设实验室安全相关必修课程及实验室安全考试准入制等。学校/院有计划组织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参加相关职能部门举办的安全管理业务培训及从业资格等等。
2.3 实施全覆盖管控危险化学品。建立集中统一的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管理平台,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购买、运输、储存、使用管理;严控校内运输环节,坚决杜绝不具备资质的危险品运输车辆进入校园;设立符合安全条件的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建立危险化学品集中使用制度,严肃查处违规储存危险化学品的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