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稻渔生态种养,促进广西农业绿色发展

2019-11-26吴志强李坚明

广西农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种养渔业稻田

吴志强 李坚明

(1.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2.广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南宁 530021)

长期以来,我国单一种植水稻的方式造成了严重后果,如经济效益低,农民种地利润薄,积极性不高,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多,造成农村空心化,部分中低产农田撂荒,流转土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突出;传统粗放式生产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平衡;传统渔业发展模式,尤其是内陆养殖对环境资源需求也越来越大、边际效用递减趋势愈加明显。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渔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已成为热点问题。近年来,为稳定水稻产量、推进农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南方稻谷生产和渔业养殖兼做区创新生产方式,探索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指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相结合,并进行立体种养的一种生态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其可提高稻田的单产和渔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可实现稳粮增收和渔业的提质增效的目的[1]。目前,较多省(区、市)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稻渔种养模式,成为当地循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广西位于我国南疆,其自然生态优势与丰富的渔业资源对发展稻渔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2]。渔业是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广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发展生态渔业,渔业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18.19万hm2,水产品总产量320.70万t,渔业产值500.5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651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21964.36元。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以来,全区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大,积极探索创新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并制定了《广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规划》,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文主要对广西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及成效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创新稻田种养模式,推进广西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1 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模式

近两年,广西渔业部门针对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保障粮食供给难度大,农业增效乏力,而水产养殖因不少水域划入生态红线范围造成发展空间日益萎缩等问题,认真研判形势,不断加强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谋求粮食生产和渔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式。2016年以来,充分利用当地渔业、农业资源,探索出了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稻螺、稻蛙等各具特色的“十大”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模式。

1.1 三江“一季稻+再生稻+鱼”模式

该模式是在传统的“一季稻+鱼”(一年仅种一季稻谷和收获一次稻田鱼)模式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是利用一季稻收获后培植再生稻,稻田中继续放养鱼类的一种生产方式。再生稻是在一季稻成熟后,收取稻穗,留下稻株下段1/3的植株和根系,经施肥和培育后,让其再长出第二季稻子。稻田养殖鱼类贯穿全部过程,田埂可套种瓜菜类。该模式一般667m2产水稻550kg以上,比“一季稻+鱼”水稻增产10%,667m2产水产品50kg以上,667m2增收3000元以上。2016年三江县稻田养鱼模式推广面积4973hm2,其中,“一季稻+再生稻+鱼”推广面积667万m2,该模式也在柳州等市县迅速推广。

1.2 全州“稻+高产禾花鱼”模式

全州禾花鱼2000年被评为桂林市名牌农产品,2012年获农业部批准登记为禾花鱼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6年全州县稻田养殖禾花鱼面积2.03万hm2,产量6300.28t,占全县水产品总量的24.16%。该模式是对传统的稻田平板式养鱼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即采取池塘养殖技术,对稻田进行坑沟工程改造,在田头挖一个较大的鱼坑或宽沟,开挖面积占田块面积的8% ~10%,一般水稻不减产,能产禾花鱼50~150kg/667m2,增收2000~5000元/667m2。该模式示范单位广西桂林绿淼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全州县才湾镇七星村委流转稻田面积41.33hm2,进行农田小块变大块、建设小窝流水养殖池和高标准的稻鱼工程,创新“稻+高产禾花鱼”模式,公司因此荣获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金奖,成为全国6个金奖得主之一。

1.3 灌阳“稻+鱼鳅龟鳖黄鳝等多品种混养”模式

该模式是在稻田田头坑养殖禾花鲤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投放泥鳅、龟鳖、黄鳝、田螺等多品种混养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要按照混养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对稻田工程进行一定的改造,如加深加宽鱼坑、设置防逃设施等,分阶段进行鱼类、泥鳅、龟鳖、田螺、黄鳝的放养,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该模式一般水稻不减产或略有增产,能产水产品150kg/667m2以上,其中禾花鱼60kg、泥鳅40kg、田螺50kg,667m2增收7000元以上。该模式示范单位广西灌阳绿之源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荣获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绿色生态奖。

1.4 龙圩、融水和陆川的“稻+螺”模式

该模式是对稻田加高夯实,建设微流水系统,在投放田螺种苗前施放有机肥在田中发酵培育基肥,养殖过程中根据田螺生长情况进行追肥。统计数据显示,在该模式下,水稻一般不减产,667m2产田螺500kg以上,667m2增收5000元以上。目前,龙圩区田螺养殖面积已达133.33hm2,比2015年增长7倍,现有田螺养殖合作社8家,带动农户563多户(其中贫困户263户)。融水县和陆川县发展“稻+螺”模式也有一定规模,出现了一些典型,如融水县拱洞乡龙培村、龙令村、龙圩村三个贫困村已发展稻田养螺示范区73.33hm2,陆川县广西丰兄农业开发公司发展稻田养螺18hm2。该模式推广单位梧州市水产畜牧试验场荣获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绿色生态奖。

1.5 融水的“稻+河蟹”模式

融水县山区水资源丰富,水量充足,气温适宜,具有发展稻田养蟹的先天自然条件。该模式主要是在种植高原生态优质黑糯米的稻田里投放大闸蟹苗种,技术流程包括稻田改造、水草种植、螺蛳投放、蟹苗放养、套养鱼苗、水稻种植、投喂方式、高温季节管理、收获或补苗、尾水处理等。以融水县品山土特产电子商务有展公司为例,该公司在融水县三防镇建设稻田养蟹基地15.33hm2,已注册有“禾花蟹”商标,并已获得原产地产品认证,黑香糯通过有机认定,2017年河蟹667m2均产80kg,667m2产值1.62万元,667m2纯利润突破1万元。

1.6 田东和桂平的“稻+小龙虾”模式

小龙虾是目前全国稻田综合种养产业规模最大的品种之一,广西各地近年引进养殖,规模养虾基地不断涌现。该模式主要在稻田四周开挖环沟养殖小龙虾,一般水稻不减产或略有增产,小龙虾单产可达200kg以上,667m2增收1万元。百色田东天骄水产养殖公司于2016年在田东县林逄镇英和村建设小龙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池面积13.33hm2,通过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养殖1.33hm2以上的小龙虾养殖示范户5户,发展小龙虾养殖0.33hm2以上农户20多户,发展0.33hm2以下农户30户。广西桂平维军生态农业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在桂平市南木镇投资1.5亿元建设万亩稻虾基地,2017年底已流转田地23.33hm2,2018年5月投放虾苗。贵港市港北区千亩稻虾基地也已建成,计划2018年7月投产。

1.7 横县的“稻+鳖”模式

该模式以南宁市横县海棠黄沙鳖养殖场“稻+鳖”模式为代表,稻田养鳖面积6.92hm2。稻鳖工程建设防逃墙,在稻田中开挖“口”字型沟。黄沙鳖需跨年养殖,在天气转凉时将未达到上市标准的小规格鳖搬至深水池塘暂养越冬。该模式水稻不减产或略有增产,黄沙鳖单产300kg以上,比水稻单作产值增加数万元。

1.8 钦南的“稻+南美白对虾”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对稻田进行“小改大”改造和水利设施改造,实施进排水分渠,在田间开挖虾池、虾沟,扩大稻田养殖水体。该模式水稻不减产,对虾667m2产量可达100kg,667m2增收5000元以上。目前钦州市钦南已发展稻渔生态养殖模式的水田面积13.33hm2,以钦州市家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最典型,2014年投资建设钦南区虾虾乐现代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区,其中建设“稻+南美白对虾”模式生态养殖水田面积13.33hm2。

1.9 宁明的“稻+蛙”模式

该模式主要利用鱼蛙吃虫习性,构建稻蛙生态共生模式。稻田上要加设防逃网和防鸟网,饲料台设置为网状弹性食台,当蛙进食时跳动弹抖颗粒饲料形成“活体饵料”,提高蛙的进食率。该模式示范点有两个,即宁明县明江镇花山田园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和寨安乡安阳村六才屯,总面积12.6hm2,其中,核心示范区9.27hm2,安阳村六才屯3.33hm2。该模式水稻不减产,虎纹蛙667m2产600kg以上,667m2增收9000元以上。

1.10 贵港和灵川的“藕+鱼”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对藕田改造,加固田埂,建设鱼沟、鱼坑进行养殖。贵港市覃塘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莲藕种植面积多达66.67hm2,其中藕田套养泥鳅、禾花鲤养殖示范基地3.33hm2。灵川县桂莲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爱莲荷花园在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建设藕田养鱼13.33hm2,亩产禾花鱼100多kg、产值5000多元,亩产莲子150kg、产值1.5万多元,藕和鱼种养产值达2万多元。

2 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成效分析

实践证明,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不仅有效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热情,更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2.1 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为产业兴旺注入新动力

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的显著经济效益有力提升了其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践中,稻渔综合生态种养不仅能生产出优质的水产品,还能提高稻谷产量,也可发展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大幅增加,使其亩均收益显著高于单一稻谷种植或者水产养殖模式。“广西稻田生态种养十大模式”示范单位2017年测产亩产值达7857元,比水稻单作(对照组)单位面积总产值增加6116元,总产值提高4.5倍。从发展情况看,稻渔生态综合种养能把种稻和养鱼两个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主业共同发展,能把传统的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业按照现代产业来推动发展,从副业变成了主业,从传统产业变成了现代产业,从从属地位变成了主导地位,从原来毫不起眼的小产业上升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重点推动发展的产业,成为广西现代渔业和循环农业建设的新亮点,也为新时期全区乡村振兴尤其是产业兴旺注入了新动力。

2.2 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为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思路

随着稻渔生态综合种养经济和社会效益凸显,其在全区农业生产中的布局也加快转变。从区域分布上看,广西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业发展呈现出“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区”的新格局。全州、兴安、三江、融水、灌阳等桂北稻田养殖传统地区发展迅速,生产经营模式逐步由个体农户向合作社发展,稻渔工程不断升级改造,占该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桂平、港北、陆川、龙圩、横县、隆安等稻田主产区或渔业主产区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业渔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稻渔综合种养出现连片开发势头,生产经营模式以种植大户、合作社和企业为主,稻渔工程标准高,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从养殖物种上看,养殖种类以鲤为主,泥鳅、田螺及“四大家鱼”的稻田养殖等已形成一定规模,胡子鲶、倒刺鲃、黄鳝、罗非鱼、克氏原鳌虾、澳洲红鳌虾、南美白对虾、河虾、大闸蟹、中华鳖、虎纹蛙等物种也已开展了一定规模的稻田种养。实践表明,稻渔生态种养不仅从空间布局上优化了渔业产业分布,也使品种规模更加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还使得稻、渔产品质量高端化,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为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新时期渔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探索了新路径。

2.3 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是广大农民群众根据当地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大胆创新的结果,在繁荣乡村经济、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优势明显,为新阶段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一是稻渔生态综合种养较高的经济效益,吸引青年人回乡创业,解决了“谁来种粮”、“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农村社会突出问题;实现了粮鱼双增、产业扶贫;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促进了土地流转,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二是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大幅提升了当地稻谷产量,生产效益明显提升,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三江县“一季稻+再生稻+鱼”模式为例,同一块稻田一年种植“一季稻+再生稻”,种植面积增加一倍,667m2产量平均提高35.5%。另据了解,2016年,作为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主产区柳州市及融水县,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增长,与其他市县面积和产量双减少形成鲜明对比。三是稻渔生态综合种养还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据悉,“广西稻田生态种养十大模式”示范单位农药使用量减少60%左右、化肥使用量减少30%左右。

3 问题与建议

广西是我国的水稻主产区之一,适宜发展稻渔生态综合种养的保水田66.67万hm2左右,占全区水田面积的40%。目前,全区稻田生态综合种养规模只有7万hm2左右,利用率仅10%左右,如按全国平均利用率28%计算,全区稻田生态综合种养面积可达20万hm2左右,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稻田种养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一是部门协调合力推进不足,渔业、种植业和国土部门在认识方面仍存在较大隔阂,部门之间缺少联动;二是稻渔工程设施落后,全区大部分稻田工程达不到现代稻渔种养的基本标准,生产效益尚低;三是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经营主体还是以农户为主,种养大户和企业参与很少;四是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种植、养殖联动的技术队伍,在水稻品种筛选、稻鱼茬口衔接、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等瓶颈问题还缺乏系统研究。

今后,全区应遵循“农牧渔结合、生态养殖、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发展思路,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开发市场潜力、利用科技与政府支持的优势条件,大力推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示范试点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水产品供给质量和渔业产业综合效益,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在全区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3]。

3.1 推进部际政策协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针对涉及渔业、农业、国土、财政等多个部门的现实情况,应进一步强化部际协调,建立健全联席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促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研究制定工作,协同推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整合有关项目资金,争取财政专项,向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优势明显、特点鲜明的区县倾斜,支持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综合种养效益高的典型,有效推进渔业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兴旺。

3.2 强化产业科技支撑,提高基础保障能力

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深入研究现有稻渔种养品种模式的品种适应性和区域适应性,以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区划的比较效益,为稻渔种养模式推广应用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深入研究解决稻渔种养所需优良种苗包括水稻和水产品种来源问题,支持企业开展良种选育培育和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加快发展稻田渔业种业产业链;深入研究解决稻田生态种养系统工程、稻鱼茬口衔接、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等瓶颈问题,强化稻渔综合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3.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稻渔品牌建设

生产经营主体是生产力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培育稻渔生态综合养殖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有助于解决种养技术匮乏、土地经营规模小、品牌创建不力等制约广西稻渔产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应加快推动稻渔养殖向养殖大户、渔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集中,培育一批稻田渔业综合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促进渔民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形成多元化、专业化、商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4]。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给予适当的信贷优惠政策。同时,强化市场理念和品牌意识,积极推动稻田综合种养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积极组织参加有关品牌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优质稻渔综合种养知名品牌。

3.4 加强体系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是保障渔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历史及现实条件等原因,广西渔业无论是在技术推广体系,还是水产养殖一线,人员队伍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等现象,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区稻渔综合种养快速发展重要瓶颈之一。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由区、市、县构成的多层次、多领域、跨部门、跨学科的专家队伍体系;在强化优秀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大业务技术、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现有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不断增强渔业发展的智力保障水平。同时,根据各地稻渔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探索建立有利于技术推广应用、农渔业转型升级等的激励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切实调动管理、生产和经营等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猜你喜欢

种养渔业稻田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我从金黄的稻田看到我的祖国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