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能改革背景下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11-26杨清
杨清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6226)
近期,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出对国有农垦进行社会职能改革,优化农垦承担的职业教育社会职能,助力农垦围绕现代化粮仓,建立现代化农业和工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在农垦社会职能改革中面临职业院校自身重新定位与发展、提升内涵建设服务农垦改革等机遇。本文以农垦社会职能改革为背景,探讨当前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便充分利用农垦社会职能改革的良好机遇,大刀阔斧进行自身建设与改革,为农垦社会职能改革后产生的新型职业培训以及农垦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农垦现代化农业产业提供服务。
1 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办学基本情况
我国农垦举办全日制职业院校220多所、职业培训学校100多所,遍布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的35个垦区,在校学生数量8万人。与我国各部委所办职业教育相比较,农垦系统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较大,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垦建立初期,我国中等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还未将职业学校进行单列,农垦所属中等教育主要包括农业学校、农业机械学校、粮食学校等;高等教育则主要分为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垦职工大学等。学生来源于农垦职工家庭,就业由农垦统一安排在所属农场或企业。当时,农垦所属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已经具有浓厚的职业教育特征,为解决农垦子女的教育与就业,为农垦培养对口农业技术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末,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如火如荼,农垦也顺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潮流,广泛深入开展了所属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改革,一批中等学校转为技工学校或者技师学院,一部分通过合并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原来专科层次的培训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则转变为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后的中等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始面向全社会招生,毕业生不再在农垦系统定向分配。
2 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在农垦社会职能改革中承担的作用
2.1 培训农垦职工
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背景下,农垦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重点在于农垦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目前,制约农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员工的文化素质与技能水平较低。据统计,我国农垦职工中具有初中文凭的有50多万人,具有高中文凭的120万人,大专以上文凭的职工比例不到整个农垦系统职工的20%。农垦社会职能改革后,一大批农垦职工面临转岗和再就业,急需提高文化素质和获得职业技能培训。农垦职业院校在长久的办学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培训经验,可利用自身的办学资源为农垦职工开展文化素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劳务培训等,提升农垦职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农垦职工顺利再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从而提升垦区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和谐稳定、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2 助力农垦企业转型升级
国家对农垦进行社会职能改革的目标,是在全球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让我国农垦企业尽快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建立充满市场竞争活力、富有生产效率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培育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农垦企业和现代化农业集团。农垦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与革新,农垦职业院校办学专业齐全,大多建立有技术研究院所、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具有研发当今世界工业和农业领域领先技术的基础,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可针对农垦企业急需的一些关键技术方面设立专项攻关课题,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与标准,向农垦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2.3 为农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立足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根本。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属于农垦举办,应该负担起为农垦改革培养人才的重任。近些年,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投入的资金与日俱增,农垦系统职业院校经历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规模,还是从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农垦系统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拥有庞大的企业数量,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应当与农垦企业相互依赖,彼此依托,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应主动承担农垦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充分利用农垦企业资源,深度进行校企融合,为农垦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多重
农垦系统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办学职业院校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归口管理问题。相对而言,农垦系统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归属各地方农垦局,其人事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由农垦局负责,行政隶属层级是上下级关系;而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与调整、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办学水平评估等方面职能则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承担,办学经费由地方政府财政资助。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方方面面问题,往往要向多个主管部门申请和汇报,解决问题时或多或少存在扯皮推诿现象,一旦遇到一些界限模棱两可的问题,农垦局认为属于业务问题,应该归教育部门解决,而教育部门又觉得是行业问题,最终又推向了农垦局。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处于行业部门和教育部门管理的边缘,办学精力白白消耗,势必会影响农垦系统职业院校为农垦企业服务的热情和质量。
3.2 办学定位模糊
农垦未改革之前,农垦系统职业院校主要面向农垦系统子女招生,为农垦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农垦企业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后盾,不用操心办学的定位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人们的择业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垦企业不再是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单位,加之农垦职业院校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一些职业院校面临招生压力,农垦系统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问题才浮出水面。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到底是继续为农垦企业培养人才,还是定位于普通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这成了许多农垦系统职业院校难以取舍的选择。一些职业院校在招生面临困难,生源匮乏时,把办学重点转向为农垦企业职工培训,获取培训经费。一旦农垦企业经济不景气,学校经费难以为继,职业院校又把重点转向社会招生,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因此,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左右摇摆,举棋不定。
3.3 师资队伍不强
职业院校的竞争力在于其办学质量,而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农垦系统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发展相对滞后,师资队伍水平一直处于其他职业院校之下,教师整体水平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是农垦系统职业院校缺乏地理位置优势,大都处于城乡结合部或者偏远的郊区,交通不便,生活枯燥,对优秀青年教师没有吸引力;二是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在引进人才时,不享受地方政府举办职业院校的优厚待遇,而如果完全由学校自身负担,在资金上又不堪重负,所以,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对相中的人才只能望“人”兴叹,由其擦肩而过;三是教师收入普通偏低。教师的收入与学校财力成正比,农垦系统职业院校相比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而言,无论是科研项目数量还是办学资金数额都不可同日而语,致使教师待遇难以提高,影响教师生活质量。近年来,因为待遇偏低,农垦系统职业院校流失教师的现象经常发生。
3.4 社会服务能力欠缺
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原本具有为农垦企业培训技能的坚实基础,但在职业教育发展处于低谷时期,农垦系统职业院校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寻找生源时应接不暇,没有精力承担农垦企业的职工培训。直到国家对农垦大张旗鼓进行改革,农垦才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左右摇摆,与农垦企业的关系已经貌合神离,伴随其他类型职业院校的激烈竞争,以往形成的办学优势被不断侵蚀和淹没,为农垦改革发展服务的动力大打折扣。加之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缺少与农垦企业合作的机会,能力欠缺,不能够准确分析农垦改革后对现代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面对农垦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所急需的技术服务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4 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发展对策分析
不可否认,农垦系统职业院校经过多年办学,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经验,近年来,在全国农垦系统轰轰烈烈开展改革之际,农垦系统职业院校面向农垦职工开办的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脱贫培训进展顺利,全国农垦系统共计有500多万名农垦职工接受培训,为农垦社会职能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九大”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毋容置疑,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当务之急,应该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农垦系统社会职能转变,采取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以服务于农垦现代产业现代工业的发展要求。
4.1 谋划办学新定位
农垦系统职业院校大多位于农垦企业密集区,与农垦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其他类型职业院校无可比拟的优势。农垦职业院校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紧紧抓住农垦企业改革急需技术和人才支撑的良好发展机遇,坚持“立足农垦企业、服务农垦行业、面向社会、拓展空间”的办学理念,针对农垦企业在改革中急需的技术开办新专业,加强与农垦各行业、企业的联系,突出办学特色,打造优质品牌职业院校。首先,农垦系统职业院校要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紧紧把握农垦企业需求,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构建“以面向农垦企业就业为导向、紧跟农垦企业需求、以服务农垦企业技术需要为主线”的校企深度融合课程体系;其次,农垦系统职业院校要以助力农垦企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紧跟农垦技术改进步伐,在农垦打造现代化工业和农业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打造涵盖技能培养、岗位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高度融合的现代新型职业院校。
4.2 优化办学管理机制
与普通中、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重在“职业”二字。纵观当今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的办学之本,如果职业教育脱离了企业和行业,职业教育将如无水之源。建议对农垦系统职业院校采取管办分离的原则,将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划归当地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由其管辖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将业务管理仍然保留给农垦,只不过由过去的农垦局转向农垦集团,因为改制后的农垦集团拥有大量企业,有利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同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技能培训上享有自主权。对农垦职业院校的数量进行调整,对于一些规模大、实力强、办学基础扎实的职业院校,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其纳入到整体的建设规划中,支持其在普通学历职业教育中做强做大。至于一些办学能力不足,经常挣扎在招生边缘的职业院校,不妨放弃学历教育,一心一意开展农垦职工培训。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人才方面,农垦系统职业院校位置偏远,这是农垦职业院校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可以采取其他方面的弥补措施,例如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对青年教师要给予全心全意的关怀,特别是科研课题倾斜、职称申报,甚至家庭琐事,以无微不至的情感留住人才;在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方面,农垦职业院校要竭尽全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派遣专业教师到国内外优质院校进修、以制度的形式要求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参与教育改革和专业技术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进与攻关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农垦企业的优势资源,聘请农垦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以便提高人才培养与农垦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4.4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农垦系统职业院校要与农垦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深入了解农垦企业的需求,苦练内功,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大力培养高技术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研发农垦企业迫切需要的技术,为农垦改革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助推农垦企业转型升级。除此之外,农垦职业院校教师要走出去与更多行业、企业结成联盟关系,了解行业、企业动态,调查、了解、掌握最新技术,与企业组成技术攻关小组,深层次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的无缝对接,确立“立足农垦企业,面向社会”的社会服务宗旨,使农垦职业院校自身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