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自然辩证法》生态观视角
2019-11-26陆倩倩
陆倩倩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1 《自然辩证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论述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章中,强调了劳动对于人类进化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无论是人类手脚的解放,还是语言的产生都是在逐渐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然与自身的一致性的背景下发展的。其次指出人在自然中具有能动性的观点。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标志,“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8页。文中的这段论述显示出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利用自然界规律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个论述下,紧接着用“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8页。暗喻出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支配自然界的时候违背了自然规律,对于这种没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人类行为,自然界对人类进行了报复。这种报复是对人类不尊重自然不保护自然的一种惩罚,恩格斯通过详细的例子美索不达米亚为了得到耕地却把森林变成了荒地,意大利人的乱砍滥发摧毁了他们的畜牧业招致了洪水,这些都是对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界的行为的惩戒,及时警醒人们“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9页。这个论述就又回到文中的核心观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求我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章最后指出,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根本的途径。人之间的不平等、阶级剥削和压迫是资本主义、也是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和谐的表现。资本主义制度注重在短期之内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面对利益与自然时会选择以牺牲自然而谋取更大的直接利益。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至今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类依附自然,即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不能全面认识大自然,对大自然依赖、崇拜与恐惧;第二阶段是人类利用自然,即工业革命后,人类利用大机器对能源进行开发使用,向大自然进行无节制索取,对大自然造成破坏,大自然开始报复人类;第三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键,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三个阶段各自反映出人们对待自然有不同的态度。在人类依附自然的时代,即人们对于自然知之甚少,对于自然界出现的各种现象报以敬畏的心态,认为自然界可以主宰一切,而自然界出现的所有自然灾害都被认为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惩罚及人类的劫数,此时的人类还处于蒙昧时期,因此只能完全依附自然界。人类学会钻木取火,学会用树叶兽皮做衣服,也开始学会利用大自然来实现的目的。这个时期的人们利用大自然的各种条件和资源,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忽略了对大自然的伤害。这种不计一切地对大自然进行索取的做法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而自然对人们的报复,才刚刚开始。处于第三个阶段的人们在经历了各种自然气候异常、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中逐渐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千秋万代的大事业,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去破坏自然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因此,用恩格斯的观点“人在自然中具有能动性”来看待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历经的三个阶段,明确指出人们可以根据自然界的规律来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前提是要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下。
3 当前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人与自然相处矛盾激化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人们能更加重视对于自然界的保护和感恩大自然的馈赏,但不能忽视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仍然存在且呈激化趋向,例如环境污染问题,从工业现代化开始建设之初就不断注重治理环境污染,但是成效甚微。这些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存在是我们在建设现代化事业过程中不能忽略的一部分。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见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亟待解决。
3.1.1 资源能源危机 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世界上未被开采使用的原油储量已不足两万亿桶,人类开发采用时间不超过95年。除此之外,煤炭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常备型使用能源之一,随着人类频繁开采使用煤炭资源将面临枯竭危机。前期人们对自然界不顾一切地索取使大自然的资源开始出现资源枯竭。不管是可再生的陆地资源还是海洋资源都需要一定时间的资源再生时间,而这个再生时间往往需要几十至几百年的时间,而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出现资源枯竭便彻底从地球上灭绝了。但即使这样,人们还是没有对资源能源危机产生重视,真的到了资源枯竭的那一天,等待人们的只有后悔。像每一片可以捕捞的海域都需要一定时期的封海期给海洋产品进行繁殖的时间,给海域一定的自我修复时间以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一样,每一种能源资源都需要自我修复时间来平衡发展,如果过度开采使用,势必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资源能源危机下,国家大力开发新能源新产品来代替这些不可再生能源和缓解可再生能源的可再生周期,为的是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更多供他们生存发展的资源能源,尽最大努力给他们保留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生存发展资源。
3.1.2 生态破坏 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约等于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人类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人类不惜牺牲森林,因为人类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异常。虽然人们也能意识到是因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的,大自然的灾害都是在报复人们对自然的破坏、违背自然规律,但是为了满足人类眼前利益,人们依旧乱砍滥伐,人们的生活垃圾依旧乱堆放,工业废水废气依旧乱排放等等,这些行为的后果直接反映在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中。恩格斯指出人类学会预见这些行动的较远的社会影响是比较困难的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9页。。生态破坏其实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等等,但是究其原因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人类赖以栖息的生态环境一旦造成破坏,便很难恢复到原来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样子,没有一个优良的栖息环境人类的发展会遭受很多的约束和限制。如山西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大省,每年的煤产量居高不下的同时空气污染也十分严重,每年灰蒙蒙的天气不仅给人们的身体上带来伤害,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受污染后下的酸雨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山西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生态被破坏越发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受到挑战。
3.1.3 城市空间扩张 城市空间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在这里被提到并不是随意的。随着近几年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的扩张速度也在加快。城市空间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空间发展网络,围绕人的活动环境、社交关系等为纽带逐渐生成。城市空间理论在西方分为较多学派,其中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是一种生态秩序,人类社会中人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当然这只是芝加哥学派将生态学原理加入城市研究后的观点,但是不难看出,城市空间的扩张是以人为核心展开的空间研究。在这里提到城市空间主要是从“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这个角度进行解析。天然自然指的是尚未被人类行为触及到的自然空间领域,而人化自然是属于被人类行为触及到的空间领域,人类所行之处留下的都是“人化”过的自然。城市空间的扩张无疑不是“人化自然”的过程,每一处空间扩张之前的印记都属于自然留给人类的净土,随着空间的扩张,人地矛盾、生产矛盾等接连出现,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出现了让二者日渐疏离的矛盾。按照国际标准,30%是城市开发强度的警戒线。发达国家为了确保城市的经济繁荣及和谐发展一般把开发强度控制在合理值内,例如巴黎是21%,伦敦是24%。2017年我国开始雄安新区的城市布局建设,其组团式布局要求整个新区的开发程度不超过30%,在保证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符合天蓝、地绿空间不低于70%的指标,留给子孙后代可供开发的空间。
3.2 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原因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产生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方面,但是大体大同小异。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我认为最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并不是只在这个时代出现,从人学会利用自然开始就一直存在,这种人支配自然界的快感是人类自我膨胀、以自我为中心的源头。所有的行为都从人类利益出发,每一次对于自然界的胜利都是以牺牲自然界为代价的这种理念,是导致人与自然矛盾激化最大的根源。如果不能以朋友的身份与自然界进行平等的对话,那么人类最后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甚至是抛弃。所以,人类中心主义理念从一开始就是人类以不对等的视角与自然界进行交流,人类以自然界的真正主人自居,认为人类可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殊不知这种自大傲慢的想法最终会招致什么样的可怕后果。
其二,我国人口压力大,资源束缚问题突出。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每一份小的压力乘以14亿人口就是14亿份巨大的压力。我国又是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研究指出,以黑龙江漠河至云南腾冲线为划分,东南地区仅用不到20%的耕地养活了96%的人口,可见人口压力过大致使资源束缚问题极端尖锐。在此背景下,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乱砍滥发、围海造陆屡禁不止,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以获得生存发展资源的行为仍然高发,人地矛盾、资源分配矛盾等致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形势更加严峻。如何解决人口压力大,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扩张城市空间的问题就成为了我国创建绿色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务的重要学问。
4 《自然辩证法》生态观视角下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外,着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生态观的角度,结合十九大报告的要求,不难看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已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主题。从恩格斯强调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到今天习主席提出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无一不是在强调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相互生存、共谋发展、携手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华章。
首先,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大自然的馈赠从来不会轻易感恩,只知道一味地从大自然中索取。当大自然被人类破坏得伤痕累累时会以不同的形式对人类进行报复。只有出现了自然界的警告,人类才会意识到我们要保护自然。虽然我们预见行动对于社会和自然的影响能力较弱,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这种意识的目的是为了在人类做出行动之前有所顾虑,能够自觉保护自然不至于做出伤害自然的行为。
再者,促进绿色发展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见短距离出行推荐使用自行车,外出就餐饭店提醒少用一次性筷子和打包盒,出去购物尽量不要使用塑料袋等等,这些其实都是绿色生活方式的要求。少使用塑料袋地球上就少了塑料袋污染,短距离出行多骑自行车就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减少空气污染……每个人小小习惯的改变,积少成多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绿色环保力量。因此,绿色发展生活方式需要社会你我他共同努力。
最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绿水青山、自然资源这些都是祖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我们需要传承给子孙后代们的宝贵资源,不能以牺牲后代们的利益谋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识。因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我们这代人传承宝贵自然资源身体力行的一个体现。只有把这样的践行理念的行为发展传承下去,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认识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