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民间文学小故事下的小学生阅读养成教育探索
2019-11-26吴成慧
☉吴成慧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是一些神话、民间故事等,主要是为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小故事能够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阅读欲望。另外一些文学类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受到启发,像《滴水穿石的启示》、《成语故事》等,但是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索这些文学宝库呢?笔者通过总结多年教育经验,以五六年级小学生阅读特点为例,积极探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其通过故事阅读感受民间文学魅力。
一、民间文学小故事的含义
民间文学和民间故事是涵盖关系,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表述形式。从广义角度来看,民间故事的创作人属于劳动人民,是一种口头文学作品,创作形式属于散文形式,具有虚构性、想象力丰富等特点。民间故事大都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对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幻想,有很强的象征性,语言叙述是一种白话文,内容上有一定批判意义和教育意义。
二、儿童民间文学小故事对于小学生阅读养成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主动性 儿童民间文学小故事在教学中属于一种叙述性文体,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从中获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元素。另外故事性文章更容易让小学生接受,激发其阅读兴趣,感受到民间文学的魅力和阅读的乐趣,将“我要读”转换为“我想读”,通过各种故事类别的阅读,受到不同启发,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提升小学生阅读质量 语文阅读教学中包含多种元素,就五六年级来说,除了能够认识生字词以外还包括各种内容情节,像时间、人物、地点等,单纯的硬性理解会有一定困难,借助文学小故事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身临其境地认识和理解这些元素,从而逐渐提升阅读质量。
三、儿童民间文学小故事下的小学生阅读养成教育策略
(一)挖掘民间文学故事内涵,从阅读中得到启示 民间文学小故事的阅读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自主性。但是故事阅读并不是单纯走马观花式地了解故事内容,而是要做到“读有所学”。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相应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独立思考和反思总结。为此,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得到启示,发挥民间文学小故事的教育意义。
比如《牧童和狼》课文内容主要是叙述一个牧童好几次在村边喊“狼来了”,村民惊慌失措的样子让他很开心,但是真正狼来的时候却再也没有人来帮忙。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以后,教师要告诉学生“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让学生知道做人要诚实,不可养成说谎话的坏习惯。再如《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的内容主要讲失足掉进井里的狐狸诱骗公山羊帮助自己跳出井口的故事,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说它没头脑。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两个方向教育学生做事之前要考虑结果,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要说到做到,信守承诺。
(二)利用群文阅读实现民间文学故事深层次阅读 在群文阅读中,首先根据阅读目标确定阅读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取一定数量的文章,寻找彼此之间的关联和不同,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深入思考。民间文学的题材大都来自于生活,主题也多种多样,像著名历史人物、事件、神话等,教师可以选取不同文学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以“古代爱情故事”为主题,选取民间文学故事《梁祝化蝶》、《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天仙配》等,然后从主人公、爱情经历、阻挠经历、结局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小组合作将分析结果总结归类。再比如通过群文阅读寻找不同,选取民间小故事《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等,此类都属于创世故事,有与太阳做斗争的、与大海做斗争的、与山做斗争的、与天作斗争的,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原始人类智慧的创造和奉献,引发学生对“人定胜天”含义的思考。
(三)关注民间文学故事语言,感知语言特色 民间文学小故事主要是一种口语化表达,而且词语之间充满了奇幻的想象色彩,不仅深受小学生喜欢,还富有一种音韵美和虚化美。阅读民间小故事可以培养小学生阅读语感,充分了解不同语言的表述特色,体会各种写作手法和用词手法,为写作练习培养语言基础。
比如《牛郎织女》课文中“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地抓住…王母娘娘狠狠一推…”,“死死”和“狠狠”两个叠词加强了文中人物的情感;《三打白骨精》中“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这一句中“摇身”“拎”“径直”动词的使用将白骨精的描写动态化,仿佛已经有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此类民间故事时,要关注语言元素,让学生“读有所学”,增加阅读厚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民间文学小故事在小学生阅读养成教育中的渗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不但投其所好,还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当然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的窗户,接受民间故事的熏陶,体验其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