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园特殊关爱的实践研究
2019-11-26■许艳
■许 艳
(金塔县留守儿童园,甘肃 金塔 735300)
一、儿童视角不可或缺
教师只有转换视角,重新找回走入寄宿制留守儿童深处的钥匙,以一颗“同理心”看待他们,从他们的视角“打量”生活和现实,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有一位寄宿制留守儿童叫萌萌,他总是跟教师对着干:中午不睡觉、上课时东张西望、故意在楼道内尖声怪叫……事后教师了解到,他的父母亲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照顾他但对他不太关心。他周围缺少玩伴,比较孤独寂寞,于是他想通过这么多的“故意”引起教师以及其他人的关注,这种心态叫“关注饥渴”。了解到真相之后,笔者就从满足留守儿童的“关注饥渴”出发,比如让他在课堂上多说话,让他在活动中多承担责任,或让他在吃饭等活动中多出头……和过去相比,他更活泼了,只不过以前他在“负面活动”中频频出头,而现在他在“正面活动”中屡屡“亮相”。
可见,从儿童视角出发,才能控制情绪、停止愤怒;才能找到更为细腻、温润、灵活的方法;才能找到“深耕细作”式的沟通方式。当教师从成人视角放大留守儿童的“错误”时,留守儿童的心是紧闭的;而当你从“儿童视角”理解留守儿童之所以这样做的根源,并以此自然而然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时,留守儿童的内心是不设防的,是完全敞开的,甚至会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二、无痕教育不可或缺
一是要提倡“慢”的艺术。比如,一个留守儿童总是不敢一个人睡觉,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迅速根除的;另一个留守儿童吃饭时总是挑食,也不是一天就能改变饮食习惯的;还有留守儿童半夜起床上卫生间时总是战战兢兢,也不是“吃一服药”就能解决问题的……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或家长能够“慢”下来,能够在事后追踪、比较和反馈中找到可以改进和突破的方法。
二是要注重“多少”的取舍。比如,“剪掉”一些过重的、重复的活动。与其让留守儿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如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特点让其或画画,或看书,或完成手工作品……除此以外,还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地叠被子、清理房间、洗衣服,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等等。
三是注重“虚实”结合。留守儿童玲玲不爱和人交流,对任何人都有敌视,至于学习方面更是没有一点动力。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多次和他谈心,试图和他做朋友。课间十分钟、饭前饭后、睡前睡后都和他在一起,或散步、听音乐、短暂的郊游、去更多好玩的地方……现在,他的变化很大,爱说话、爱学习了。可以说,正因为关注了这个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才走进了他的内心深处,才引领他冲出阴霾心理,走向健康人生。
不论是“慢”的艺术,还是“多少”的取舍,抑或是“虚实”的结合,教师都应在不经意间向前挺进,而不是在刻意、僵硬和棱角分明中强迫进行。当教师能够从留守儿童内心真正的需要出发,从符合他们天性和暗合自然的转化出发,才有可能把教育内容在自然而然中转化为幼儿可以理解、体验、接受的东西,从而发生最好的、最有价值的正效应。
三、和谐评价不可或缺
教师是仅仅是从留守儿童的考试分数去“盖棺论定”,还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全方位去评价留守儿童,对于暂时离开了父母亲的留守儿童来说,评价的渠道愈广,愈能避免在简单机械的因果链上看待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生命辗转,而留守儿童也愈能在合适的评价中唤醒自己、锻造自己、成长自己。
留守儿童在清理课桌、整理就餐工具、收拾学习工具等方面稍有进步,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千万别以成人的眼光挑剔他们这不行那不行。一个教师曾经给学生写过这样的表扬信:“我们班的莲莲曾经以为涮牙就是漱口,但现在她真正知道了什么才是刷牙,什么才是真正的讲卫生,知道拥有洁白干净的牙齿有多么美好,为这样的卫生标兵而自豪!”这样的评价温馨、大气,有温度,有情有义,不仅有效地保护了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我管理、自我进步、自我反思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