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信息技术融合打造智慧育人课堂
2019-11-26张之旺
■张之旺
(金昌市第四中学,甘肃 金昌737100)
目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界耳熟能详的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其实就是教师借助信息化的工具手段促进教学,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也就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成为当前所有教师的一项重要教育技能。
一、为什么要融合
1.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
4.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能力的需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适应信息时代生活的需要。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与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正如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一样,信息技术促进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二、融合的着眼点
1.教学观念的融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如,在高中英语课本中有数篇介绍其他国家的课文,老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在课前自己搜集资料,做好课件,上课时汇报那个国家的面积、气候、国旗、人口、语言、风俗等情况。经过几个小组的汇报和比赛,老师再加以点评,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也多。
2.教学目标的融合。在学生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构成课程的基本目标,而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运用等能力,主要融合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学生通过对掌握的信息适当处理,可以获得有用信息。
3.教学内容的融合。为了完成某一课的教学任务,需要搜集、整理、引用大量的网络资源或者其他资源,为了得到、使用这些资源就必须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有关物理学测量仪器的一节课,要讲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用法和读数问题,如果用实物工具讲解,学生学起来很费劲,但通过一体机展示模拟的工具,不但看得清楚,老师讲解也很容易。
4.教学活动的融合。在平常的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听评课过程中,如通过实物展示台将不同学生的作业作品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充当解说员,配上自己做的课件表述所学内容;通过“砸金蛋”“猜图画”“连线”等游戏完成当堂检测等,都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方式。
三、如何深度融合
1.加强规划引领,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并非只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关系,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学专业技能层面,需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在教学课程方面,将教学资源和信息化的教学方案写入课程计划内,进一步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和学科软件的使用;二是对电教设备的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三是外出或请外校的专家教师对老师们培训。鼓励教师借助教研活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尝试,并积极参加有关课题研究、论文评比、课件制作比赛、微课制作比赛、创客空间等活动。
3.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的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人机交互技术以及参数处理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来创造一种模拟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使用信息化资源组织协商活动、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使用信息化资源创设学生自主化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表达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个性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