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渗透
2019-11-26雍玲芳
■雍玲芳
(卓尼县藏族小学,甘肃 卓尼747600)
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在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并使学生积极地通过认识、体验,最终外化为行动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和,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和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笔者认为,学校德育要充分挖掘、开发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德育中,使得学校德育工作丰富多彩又让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提升德育的有效性和功能性。
一、挖掘传统文化,开发适合学生的德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如何从中精选出适合学生的德育内容就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学校德育讲求思想性、原则性和方法性,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它不是一件虚的、空的工作。当前一部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得不好或觉得无从着手,大部分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工作者没有深刻认识到德育的方法性问题,通常只是片面地说教。因此,我们要注重德育的方法、原则和途径,讲求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到德育当中,我们需要首先研究学情,学情是任何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就是说,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践行能力。在挖掘、开发传统文化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内容,用他们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传达出来,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有些内容不适合他们。比如,儒家学说中的“仁、义、中庸”的观念,道家学说中的“阳阴”的观念等,这些文化虽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但是小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因此,在选择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色。同时,要把传统文化通过形象的、故事性的、有趣的形式呈现给他们,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或通过设计表演性、参与性的活动,把礼让、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爱国爱家乡等传统美德巧妙地融合在故事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的方式来认知和体会,而不能死板地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或背诵那些具有深刻时代背景的成人都难以理解的古诗文;也不能空洞地说教式地告诉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抽象的理论。
二、挖掘优秀地方性传统文化,拓展德育的内容和素材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拥有丰富的地方性、民族性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也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因此,学校德育中融合地方民族优秀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有效提升德育实效的重要渠道之一。地方性优秀文化可以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注入新内容和鲜活资源。如,在地方性课程和学校课程中融入当地人文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等,注重思想性和育人功能,从而有效拓展德育的内容和实践空间,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另外,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对地方性、民族性文化具有亲切感,觉得熟悉、贴近自己的生活,具有唯一性、人本性和现实性,也非常容易认同。教师要善于研究和总结,把地方性、民族性风俗民情、传统故事加以整理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德育内容,这样不但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同时学生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将来为家乡和国家的发展做贡献的志向。
三、创新德育组织形式,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传统德育方法单一,以说教式、讲解式为主,学生不喜欢,接受度低,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无法真正体现出德育的功能和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探索新时代德育的新方法。讲求体验性、现实性、新颖性、灵活性等特点。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喜闻乐见的形式。改变传统德育生硬、刻板的教育方法。特别是传统文化在德育中渗透时,更要讲求学生的体验、认同。比如,通过讨论、故事会、参观访问、情景表演等学生喜欢,能够引导学生参与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通过参与的方式进行,即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以体验为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优秀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当中,践行到自己的行动中来,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从而把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深入地渗透在德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