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职《体育与健康》项目化教学中的挫折教育探究

2019-11-26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挫折体育

朱 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开展挫折教育有助于学生顺利实现其职业角色的转变,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需求,不仅是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生接受良好的挫折教育,对其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意义非凡。

目前,我国对教育的各类研究在不断深化,很多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挫折教育也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究中,许多课程已将挫折教育融入到其中,培养他们的韧性、增强学生心理承受力,抗挫折能力和遭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

但是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调查后发现,对于挫折教育融入于《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践研究,还尚处在初期阶段,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未能改变重技能传授,而轻学生心理品质、意志态度等方面培养的教学方式,对挫折教育认知肤浅,教学实践中渗透力不够,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陈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时代要求等现状。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融入挫折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需要不断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挫折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体育教学这个载体找到其与挫折教育较为有效的融合方法,提出在《体育与健康》项目化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效策略,达到实现挫折教育的目的。这不仅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未来的创业就业,而且对高职《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改变,提升教学质量,丰富素质教育内涵都具有深远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常在项目化教学活动中,项目任务的主题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学生可以有针对性、自主性地进行学习,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计划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决策,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实现教育目标。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活动中,对教学评价更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评价。本文就以这些问题为契合点,从具体的项目化体育教学实践出发,寻求与挫折教育的融合方法和策略。

1 改变传统挫折教育认知

1.1 首先,心理学家荣格和马斯洛认为,人之所以产生挫折感,是因为人的自我实现不能被满足或受到压抑。而自我实现则是个体充分发挥各种才能与潜能,实现其理想和抱负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源于实践中产生的挫折,将会与我们相伴一生,挫折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它渗透在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成长的每个细节之中。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知、去认知挫折,从而增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1.2 其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正确认识学生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新定位。实施挫折教育就要首先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使其对挫折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要勇于面对挫折、善于挑战挫折,最终战胜挫折,把挫折作为走向成功的的阶梯。例如,在中长跑项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制定完成任务的行动计划时,对“极点”现象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勇于面对“极点”现象,并找出合理解决“极点”现象的应对方法,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

1.3 挫折对于高职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和客观性,既客观存在,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并存,怎样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关键在于师生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挫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看待挫折,既要看到挫折产生的负能量,也要看到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例如,在篮球单手投篮的教学项目中,有意设置三分线外远距离投篮情景,初期学生因用力顺序不对、出手拨球方法不正确等原因,导致的投篮命中率较低、心理较为急躁、出现气馁等现象,这时要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出现问题和困难,耐心疏导,通过改进投篮技术提高命中率,在随后的教学比赛中,远距离三分投篮会有质的飞跃。从而改变不利因素,促使挫折向积极一面转变。

2 遵循项目化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的应用原则

2.1 渐进性原则

因为挫折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不能有朝辞夕至的思想,往往适得其反。实施挫折教育应遵循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抗挫折的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

2.2 差异性原则

诸多因素对挫折承受力都有重要影响,如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世界观价值观等,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抗挫折能力也不相同。相对而言,性格外向、意志坚强、充满自信的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强;性格懦弱、心胸狭隘、优柔寡断、忍耐性差、情绪波动大的学生抗挫折能力较低。多血质、黏液质类型的学生,抗挫折能力较抑郁质的学生要好。兴趣也是影响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因素之一,对感兴趣的事,会主动探究,遇到困难挫折也会积极主动的去克服。

2.3 认知原则

心理学家艾里斯在情绪ABC理论中提出,对挫折的认知是引起人们的情绪恶化直接原因,而不是挫折本身,挫折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的间接原因。同样的挫折情境之所以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反应,是因为他们对遇到的困难产生了不同的认知与评价。所以,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关键是其对挫折的认知。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对挫折的初步认知,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挫折经验对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有较大影响,受挫折较多、体验较深的学生,不仅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强,而且还学会了处置挫折的技巧并形成了正确的挫折观。

3 创新项目化体育教学策略,将挫折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

3.1 预设挫折教育课时目标,把握适当性、同步性原则,将挫折教育系统的合理的安排到教学内容中去,并与课时目标和教学理念同步

例如:足球带球射门项目中,在挫折任务情景设置时,初学采用带球过杆射门、巩固阶段采用带球过固定人射门,提高阶段则是带球过盯防人射门。不可把带球过盯防人射门的困难情景设置在初学阶段,挫折教育的课时目标要把握适当性,并且与教学内容计划同步。此外,预设目标时还要把挫折教育控制在安全和适当范围内,创设挫折情境一定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其的内容、方式要符合高职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要过于高难,任务数目不易繁琐,强度适中,否则会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3.2 教育情景设置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职业有其不同的职业特点,其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各不相同,在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等元素上也有不同的专业标准,因而融于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也应因其专业背景不同,因其培养目标重点不同,其情景设置也应有所区别。例如:汽车、机电、化工等专业对于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等挫折教育元素应与旅游、动漫、会计等专业在任务情景中应有所区别。

3.3 研究教法,重视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学中不应只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学法探索,即在教师如何施教方面研究较多,而在学生如何学习方面探讨较少,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展开教与学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3.3.1 循序渐进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和知识技能形成的规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内在的顺序性、系和逻辑性,应由浅到难,循序渐进,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也应如此,每次课设定任务、目标、情境等不宜太多,难度不宜过大。例如:在百米定向项目教学任务设置,初期教学,只设定一个任务,个人完成打点任务。中期教学,设定个人规定时间内完成打点任务。末期教学,设定团队规定时间内完成打点任务。任务由简到繁,难度由小到大,逐步提升学生的抗挫承受能力。

3.3.2 因材施教法

教师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他们不仅在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其性格特征,抗挫能力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中长跑教学中,男女生性别差异,导致女同学无论在速度耐力上都与男同学有明显差异,一些女同学往往会因体力不支而无法完成预设任务。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作为教学内容依据,分别为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时计划,争取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挫折教育,并能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抗挫折教育效果。改变任务设置,让女同学先完成短程目标,然后再逐步增加距离长度,既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又让她们体验了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挫折教育体验。这样不仅充分体现了体育课堂的人本管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增加挫折教育的针对性。

3.4 改变教学评价,挫折教育元素也成为评价内容之一

这里主要是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课时中挫折教育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相符,与授课内容搭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挫折教育内容是否有针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否有利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提高其抗挫折恢复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合理应对学生因技术、战术、体能等产生的心理障碍、体能障碍等原因而产生的挫折感,及时做出相应的指导和激励,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激发潜能,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对自我学习情况的认定。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克服挫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猜你喜欢

体育与健康挫折体育
Holism in Education
挫折
中职校《体育与健康》实施兴趣模块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及应对策略
重心原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次教学法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终身不遇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